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及其中国实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17:3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及其中国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平等,是人类社会有私有制以来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平等这一追求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探讨人类社会的平等问题,强调平等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阶级可以赋予平等不同的内容。他们站在绝大多数人立场上,概括出了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并指出平等应当是现实的,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而经济领域的平等对其他领域平等起着首要的基础作用。经济领域的平等是马克思恩格斯平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呈逐渐拉大之势、贫富日益悬殊等经济不平等现象较为严重,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平等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平等思想,而且可以为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和书信中很少直接使用经济平等的文字,但不意味着他们对此没有关注,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平等思想,需要认真阅读文本、进行深入挖掘。探讨经济领域的平等,必须把握经济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深入考察和分析,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经济不平等问题的基本思路以及一些具体方案。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平等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我国在不同阶段探索经济平等的实现方式,基本上是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经济平等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平等思想。探讨经济平等问题,不应当停留在表面,而应深入实际;不应当停留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某一个环节,而应当全面考察和综合分析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本文采用文本研究法,整体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试图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完整内涵作进一步探讨。一是通过研读经典文本,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人们的经济平等要求作了对比,以理清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而从生产平等、分配平等、交换平等和消费平等四个方面作比较系统深入的剖析。这方面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古希腊哲学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平等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中,既肯定了旧经济平等观的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又揭示了其所代表阶级立场的历史局限性。二是通过认真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在中国的实现路径,对整个探索和发展过程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旨在加深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从民主革命时期的模糊认识,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胆尝试,再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实质性突破,整个探索过程可谓艰辛曲折,充分说明实现经济平等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研究经济平等问题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从客观的经济事实和进行生产的个人出发,深入考察和分析经济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平等思想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准确把握经济平等的前提条件即生产平等,经济平等的根本保证即分配平等,经济平等的实现方式即交换平等,经济平等的最终归宿即消费平等,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现阶段,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将平等分别作为社会主义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要素写入了报告,平等依旧是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具体到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重点体现在所有制和收入分配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经济平等观的正确引导。
【关键词】:经济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 经济平等主体 中国实现路径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6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3-15
- 1.1.1 选题依据13-14
- 1.1.2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1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7-21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1-24
- 1.3.1 研究思路21-22
- 1.3.2 研究方法22-24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24-26
- 1.4.1 本文创新24
- 1.4.2 本文不足24-26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26-37
-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26-28
- 2.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28-36
- 2.2.1 古希腊哲学家的平等思想28-29
- 2.2.2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平等思想29-33
- 2.2.3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平等思想33-36
- 2.3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内涵、特征及分析方法37-42
- 3.1 内涵界定37-38
- 3.2 本质特征38-40
- 3.2.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8
- 3.2.2 客观经济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38-39
- 3.2.3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39-40
- 3.3 分析方法40-41
- 3.3.1 整体性方法40-41
- 3.3.2 阶级分析法41
- 3.4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逻辑42-72
- 4.1 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平等主体的分析42-48
- 4.1.1 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42-45
- 4.1.2 理论中介:阶级45-47
- 4.1.3 终极目标:人类47-48
- 4.2 生产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前提条件48-53
- 4.2.1 平等参与生产劳动48-51
- 4.2.2 平等使用生产资料51-53
- 4.3 分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根本保证53-58
- 4.3.1 按资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53-54
- 4.3.2 按劳分配: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54-57
- 4.3.3 按需分配:各取所需事实上的平等57-58
- 4.4 交换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实现方式58-67
- 4.4.1 交换主体的平等60-63
- 4.4.2 交换对象的平等63-65
- 4.4.3 交换过程的平等65-67
- 4.5 消费平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最终归宿67-71
- 4.5.1 生产消费平等67-68
- 4.5.2 生活消费平等68-71
- 4.6 本章小结71-72
- 第五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中国实现路径的历史演进72-107
- 5.1 对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模糊认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72-81
- 5.1.1 平均地权,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73-76
- 5.1.2 节制资本,防止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76-81
- 5.2 对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曲折探索:“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81-91
- 5.2.1 进行“三大改造”,变更生产资料所有制81-85
- 5.2.2 成立“人民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分配制85-91
- 5.3 对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实质突破:“部分先富,共同富裕”91-102
- 5.3.1 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93-98
- 5.3.2 通过“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98-102
- 5.4 对实现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理论创新:“两个毫不动摇,两个平等”102-106
- 5.4.1 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103-105
- 5.4.2 各种所有权平等保护105-106
- 5.5 本章小结106-107
-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的当代价值107-114
- 6.1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107-109
- 6.2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悬殊109-110
- 6.3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110-112
- 6.4 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基本消费的均等化112-113
- 6.5 本章小结113-114
- 结语114-116
- 致谢116-118
- 参考文献118-128
- 攻博期间取得的成果128-129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平等思想及其中国实现路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6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