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体性维度

发布时间:2017-04-24 14:0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90年代开始至今,人的理论问题成为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人的主体性问题是有关人的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共同关注的问题。人的主体性从认识论视角是指主客关系中人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特性,也即人在主客关系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或主导地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无疑有助于有关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研究是从经济学入手的,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视域,而是把消费问题放置在更大的领域中研究,把它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紧紧围绕着人的本质问题展开的,在马克思看来,正如生产劳动应该是人的本质一样,消费也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人都应该是作为“真正的人”“社会的人”而存在,人都应该体现出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主体性。人作为社会的人,在生产实践和消费活动中,都应体现出作为主体应具有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异化导致在消费领域也发生异化,人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进行生产和消费,人在其生产和消费中,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就丧失了其主体性。 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批判,其有合理的一面,但其忽略了人类中心主义只是“主客二分”的一个极端,人类现在所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其关键还在于人类自身,在于人的需要欲望的无止境和对自然界的随心所欲的掠夺。人把自己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中心并不是错误的根源,其根源在于人类忽视了自然作为客体应该受到的重视和客体对主体的决定作用。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做出探讨,从消费理论入手,讨论一下马克思如何从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看待人的主体性,主体及主体性在消费活动中的作用,在异化劳动和消费异化下人失去了其作为主体应具有的特性,即失去了其主体性,以及西方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及误区,和对当代中国如何看待现今人的主体性的启示。
【关键词】:生产 消费 人的主体性 异化消费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马克思的消费观8-22
  • 第一节 马克思对以往消费理论的批判8-12
  • 第二节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12-22
  • 第二章 消费的主体意蕴及异化状态下主体的丧失22-38
  • 第一节 主体的特性与消费的关系22-29
  • (一) 主体及主体特性22-26
  • (二) 主体与消费的关系26-29
  • 第二节 主体在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消费状态29-30
  • 第三节 异化状态下主体性的丧失30-38
  • (一) 生产异化下主体性的丧失30-32
  • (二) 异化消费中主体性的丧失32-38
  • 第三章 西方对主体性的解构与重建的误区38-42
  •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38-40
  • 第二节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及其误区40-42
  • 结束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富;;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消费观论析[J];前沿;2011年13期

2 张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读[J];商业时代;2011年20期

3 赵亚萍;;异化消费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4 周琳;;抵制异化消费与促进低碳消费的若干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欧玉兰;;英语学习中要注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6 祝日耀;;抓泥鳅[J];浙江林业;2006年09期

7 ;她找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记北京兰菊电器公司副总经理哈莉[J];科技与企业;1995年05期

8 项杰;谭舒;;巴渝刮起墨西哥风——墨西哥合众国墨西哥州民俗芭蕾舞团来渝演出[J];重庆与世界;2011年12期

9 赵德铭;;我的北大荒房东“妈妈”[J];开心老年;2011年07期

10 厉无畏;;认识劳动价值理论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龙;;浅谈监狱生产定位的思考[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史龙;;浅谈监狱生产定位的思考[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何宇;;“价值总量之谜”再解[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4 兰俏梅;;畲族妇女的家庭地位[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5 何爱平;;生产劳动新论[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6 闫文娟;;从《资本论》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石淑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8 段进朋;;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栗洪武;;陕甘宁边区中小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针的经验和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刘志;;新条件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浚哲 方政;“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郭克莎;生产劳动的范围如何界定[N];光明日报;2002年

3 张海霞;阳江分公司掀起干胶生产劳动竞赛高潮[N];海南农垦报;2009年

4 宫敬才 河北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个表述值得商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易炼红;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与第三产业劳动的性质[N];人民日报;2001年

6 关柏春;生产劳动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反思[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建筑业生产劳动人员八成以上为农民工[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刘申有 陈庆华;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没有必然联系[N];社会科学报;2001年

9 杜昌宏;歌声如潮的京族哈节[N];人民政协报;2006年

10 谢方;抓好竞赛促生产 竭尽全力夺高产[N];海南农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2 张鹏侠;劳动价值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姜通;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艺术品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靳方华;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春建;安东尼奥·内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屏;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9 丁刚;科学发展观的消费观意蕴——科学消费观的构建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庄三红;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宇;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及现实意义[D];吉林财经大学;2011年

2 成文杰;异化消费的哲学思考[D];山西大学;2012年

3 郝鹏;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体性维度[D];兰州大学;2008年

4 赵苏丹;消费主义批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付国辉;论情感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舒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探要[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罗蕾;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8 刘国华;以生产劳动理论研究体育过程[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武传锋;我国监狱监管和生产双重职能及其改革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刘荣材;论劳动与价值创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体性维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24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