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5-06 17:0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转型时期。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必然促使分配制度的变迁和分配理论的创新。本文正是在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实践的弊端进行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的分配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阐明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逻辑关系,分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实现机制、分配模式、收益模型、实现形式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全文共分四章,大约6万左右。 第一章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本章在考察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前提(包括社会形态前提、经济形态前提、生产力前提和理论前提)以及内涵(包括按劳分配的主体、客体、接受者、尺度、形式和结果)的基础上,着重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进行了评析,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是对未来社会所做的一种逻辑推论,其价值在于正确定地揭示了按劳分配是一种原则和规律,但是,这一理论也有不够完善之外:一是无效劳动的存在使个人劳动直接是社会劳动的按劳分配前提无法成立,二是过高估计了按劳分配主体所制定计划的正确性;三是消费资料转化为生产资料使按劳分配无法在单一公有制中实行。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本章首先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弊端,特别是其所依据的斯大林的按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理论的内在矛盾;其次,考察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形成过程;再次,着重探讨了按劳分配新的内涵,在分析影响按劳分配尺度因素的基础上,提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即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观点,并阐述了其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接受者、分配的尺度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做了新的界定;最
【关键词】:转型期 劳动力产权 生产要素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91.9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导言11-13
- 第一章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13-23
-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13
- 二、马克思按劳动分配理论的前提13-15
- (一)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社会形态前提13-14
- (二)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经济形态前提14
- (三)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生产力前提14-15
- (四)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理论前提15
- 三、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内涵15-18
- (一) 按劳分配的主体15-16
- (二) 按劳分配的客体16
- (三) 按劳分配的接受者16-17
- (四) 按劳分配的尺度17
- (五) 按劳分配的形式17-18
- (六) 按劳分配的结果18
- 四、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评析18-23
- (一)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18-22
- (二)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按劳分配是一种原则和规律22-23
- 第二章 当代中国转型期按劳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23-52
- 一、传统按劳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演进的必然性23-26
- (一) 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端23-24
- (二) 按劳分配理论的变型及其矛盾24-25
- (三) 传统按劳分配理论前提和我国现实分配基础的矛盾25-26
- 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的形成过程26-27
- (一) 分配制度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26-27
- (二) 分配制度在理论上的第二次突破27
- (三) 分配制度在理论上的第三次突破27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内涵27-36
- (一) 对决定和制约按劳分配尺度因素的考察28-30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尺度的界定30-31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动力产权分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31-36
- 四、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36-41
- (一) 生产要素的含义和序列37-38
- (二)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体和接受者38
- (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尺度38-39
- (四)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定义39-40
- (五) 几种主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情形40-41
- 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逻辑关系41-52
- (一)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联系41-42
- (二)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42-46
- (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46-52
- 第三章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践分析52-66
-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52-55
- (一) “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52
- (二) “谁劳动、谁收益”与“谁投资、谁收益”相结合原则52-53
- (三) 确立劳动力资本的产权及其差异性原则53-54
- (四)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54-55
- 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现机制55-57
- (一) 市场机制55-56
- (二) 激励约束机制56-57
- (三)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57
-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收益模型和实现形式57-61
- (一)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57-58
- (二)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益模型58-59
- (三)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实现形式59-61
- 四、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61-66
- (一) 生产要素的内涵问题61-62
- (二) 劳动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计量和比例确定问题62
- (三) 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问题62-64
- (四) 国有企业现行工资制度的问题64-66
- 第四章 如何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66-73
- 一、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总体思路66-67
- (一) 充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66
- (二) 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66
- (三) 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形式并正确处理两者关系66-67
- (四) 在共同富裕的总目标下,把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67
- 二、完善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对策建议67-73
- (一)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奠定制度基础67-68
- (二) 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创造外部条件68-69
- (三) 进一步探索和逐步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法69
- (四) 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69
- (五) 完善职工持股计划,扩大试点范围69-70
- (六) 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和内部分配机制70-71
- (七) 尽快制定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和法规71-72
- (八) 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72-73
- 参考文献73-75
- 后记7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翠荣;;论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东;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晓慧;健全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34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