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 环境生产 协调发展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两种生产理论有一个理论的形成过程。它最早萌芽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在《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在批判过程中首次运用了“人的生产”的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生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两种生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熟是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写作时期。最后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自从两种生产理论提出之后,学术界就对它有所争议,俄国的民粹派最早向两种生产理论提出批判。这次大讨论主要的辩手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列宁在同米海洛夫斯基的论战中,主要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彻底维护了两种生产理论。 那么,两种生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两种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的发展。但我们在说两种生产制约着社会制度时,是以物质资料生产在人类历史上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其次,两种生产是统一的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生产之间还要保持协调发展,借鉴了西斯蒙第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两种生产相适应,,包含的意义是指,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按比例发展。物质资料生产必须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要受到各种客观的物质条件的制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两种生产的关系,集中表现为资本和被雇佣劳动人口之间的关系,根源就在于其社会制度本身——私有制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之后,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两种生产才有可能协调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怎么样处理人口和发展的问题,两种生产理论给了我们宝贵的理论指导意义。 从当代的角度看,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立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自然界能够无限地提供给我们物质资料,而且还可以无限地消纳我们返回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废弃物。但是生态危机的出现告诉我们,两种生产理论已经不能合理地解释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两种生产理论应该得到补充,从而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认真看待一下人与自然之间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
【关键词】: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 环境生产 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14.1
【目录】:
- 导言9-11
- 第一章 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阐述11-21
- 第一节 “两种生产”理论的形成过程11-12
- 第二节 两种生产理论的发展12-14
- 第三节 两种生产理论的成熟14-16
- 第四节 两种生产理论的科学概括16-21
- 第二章 两种生产协调发展21-31
- 第一节 两种生产之间的关系21-26
- 第二节 两种生产的发展必须协调发展26-31
- 第三章 三种生产协调论31-48
- 第一节 两种生产理论的理论缺陷31-33
-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33-42
- 第三节 环境生产42-48
- 结语48-50
- 参考书目50-52
- 后记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让·克罗德·迪劳内;丁晓钦;;非物质生产概念及马克思理论[J];海派经济学;2010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和;;人类自身生产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以前为什么起主导作用?[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2 杨雷;;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A];“改革30年中国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研讨会”暨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任国忠;;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定位[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炳光;;智力劳动价值论[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上)[C];2001年
5 王文升;;序[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6 王克松;;布依族农业生产工具浅析[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7 陈玉镜;;关于我校发展方向的设想[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1990年会议论文汇编[C];1990年
8 杨宗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的一个重要内容[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9 孙文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建构的三维视野[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孟凡君;;简论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明叶;浅谈恩格斯的两种社会生产[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0年
2 山东社科院人口所 鹿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口理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3 胡华兴;生育科技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N];中国人口报;2006年
4 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 陈新宇;广义虚拟经济开辟经济新领域[N];中国航空报;2007年
5 周学馨;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孙一帆邋许晓岚;全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在首府召开[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7 乾县乾陵初级中学副校长 马嘉奇;把创造和实践引入到教学[N];陕西科技报;2011年
8 沈昌福;构建和谐人口 促进科学发展[N];巴中日报;2007年
9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罗尚贤;创和谐社会 教育是根本[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10 王继宣;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美珠;马克思的女性解放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2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燕;两种生产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6年
2 禹国峰;两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观的辩证意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3 罗静;马克思主义三种生产理论与社会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新;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黄蓉;“婚房小空间 伦理大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阙江燕;建立以迁徙自由为目标的中国户口管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储茂广;湖北未来人口及主要消费品需求量预测[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徐薇薇;赣中农村妇女教育对农村经济及人口发展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喻宏伟;马克思的自由时间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河南大学;2008年
10 甘海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信仰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16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1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