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商品货币关系批判理论及其启迪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商品货币关系批判理论及其启迪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拜金主义等一些腐朽的社会思潮不断侵袭着人们的头脑,,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日益显露。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市场经济商品货币的批判研究淡化,如何在发挥市场经济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的同时,遏制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关系的弊端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追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庸俗资产阶级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知和批判,并在马克思商品货币关系批判理论的的基础上,分析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革命作用、历史局限性以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对商品货币关系的积极扬弃,在此基础上,提出大胆学习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不断探索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新途径,积极发挥商品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建设公正公平、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首先是对商品货币关系批判理论的综合,其次是提出批判地对待商品货币关系的利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 商品货币关系 批判理论 现实启迪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导言8-11
- 一、选题背景、意义8-9
- 二、本领域的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方法10-11
- 第一章 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11-16
- 第一节 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1-13
-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不同特征11-12
- 二、商品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12-13
- 第二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历程13-16
- 一、商品经济的历史特征13-14
- 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4-16
- 第二章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批判16-54
-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批判及其历史局限性16-22
- 一、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16-17
- 二、傅立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17-19
- 三、欧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19-22
- 第二节 马克思的货币异化理论22-26
- 一、异化劳动理论和货币异化理论22-24
- 二、商品货币关系对人的异化24-26
- 第三节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关系本质的揭示26-37
- 一、马克思对商品关系本质的揭示26-29
- 二、马克思对价值关系本质的揭示29
- 三、马克思对货币关系本质的揭示29-33
- 四、马克思对资本关系本质的揭示33-37
- 第四节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37-44
- 一、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37-40
- 二、马克思对货币拜物教的批判40-42
- 三、马克思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42-44
- 第五节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关系作用的分析44-48
- 一、小商品经济的历史作用44-46
- 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革命历史作用46-48
- 第六节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经济内在矛盾的分析48-52
- 一、小商品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48-49
- 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49-52
- 第七节 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经济消亡的分析52-54
- 第三章 人类商品经济的历史变革和时代特征54-68
- 第一节 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54-55
- 第二节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55-60
-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55-58
- 二、垄断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58-60
- 第三节 从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60-62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艰难探索62-65
-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过程62-64
- 二、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64-65
- 第五节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65-68
- 一、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65-66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66-67
- 三、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可以更好地结合的67-68
- 第四章 不同社会制度对当代商品货币关系的扬弃68-74
-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扬弃68-69
- 第二节 对当代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本质的批判69-71
-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面临的商品货币关系弊端的挑战71-73
- 第四节 积极扬弃商品货币关系是社会主义的使命73-74
- 第五章 对扬弃商品货币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74-81
- 第一节 坚持推进改革开放,驾驭市场机制的双刃剑作用74-76
- 一、市场机制的“双刃剑”特征74-75
- 二、努力遏制市场机制的弊端75-76
- 第二节 坚持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对市场经济宏观管理76-77
- 第三节 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遏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副作用77-79
- 第四节 坚决遏制两极分化,建设以人为本的公正社会79-81
- 结语81-82
- 参考文献82-84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84-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宙;;财富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人学向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7期
2 常幸;;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简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3 陈丽丽;;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历史理解的差异[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4 石建水;;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形成过程及科学内涵探析[J];商业经济;2011年18期
5 张永红;胡若痴;;关于马克思自由时间范畴的再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6 王晓刚;;重读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7 沈江平;;关于财富问题的几点思考[J];哲学研究;2011年07期
8 艾克·考普夫;;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货币、信用和世界市场——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J];海派经济学;2009年04期
9 岑乾明;;马克思资本主义视域下分工的嬗变与城乡的对立发展[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建民;;从黑格尔哲学来认识资本论的理论属性[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菁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胡春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田启波;王红;;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资本、增长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9 任天飞;肖彦花;;《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向军;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思想[N];学习时报;2009年
2 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g
本文编号:5490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4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