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8:12

  本文关键词:资源型经济:理论解释、内在机制与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资源型经济 形成 规避 转型 机制 山西省


【摘要】: 资源型经济是以资源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之所以成为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热点话题,是与资源型经济的病态特征相联系的。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将会诱导国家或区域经济的迅速繁荣,资源价格的异常变动则会导致国家或区域贸易条件的恶化和经济增长的剧烈波动、资源型产业的过度繁荣,还会造成工业化的逆转和经济社会发展质态的退化。世界经济发展表明,资源非但没有成为工业化的“福音”,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诅咒”。众多资源丰腴的国家和区域曾经或正在滑入资源优势陷阱,遭受着“资源诅咒”折磨。构建资源型经济的理论解释框架,探究资源型经济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研究资源型经济规避转型的模式和策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一 资源型经济主要是指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以及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经济体系。资源型经济的形成过程,既是一个常态的发展过程,即工业化发展的某个演进阶段,也可能是病态的资源型经济现象的产生过程。这个病态是指经济体内所出现的大范围、广领域、深层次的贸易条件恶化、反工业化、产业失调、资源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及财富管理失控及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资源丰腴国家和地区普遍出现的“荷兰病”症状便是明证。 资源型经济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看就是资源产权及交易制度、资源开发制度、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和人力资源开发制度的严重缺失,使资源成为经济活动的主宰性力量,恶化了贸易条件和产业发展生态,扭曲了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与配置方式。资源型经济现象的本质可归结为两点:依附性和边缘化。依附性是指区域经济活动过多地依附于资源禀赋优势及资源开发活动,边缘性是指区域经济开发过分地拘泥于垂直分工体系,,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趋势。 资源型经济现象,是一种因资源繁荣(booming)所带来的病态问题,是可以通过某种适当制度安排和政策、管理手段加以规避的。资源型经济现象的规避就是对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后果和病态的一种防范、规让和躲闪的过程。矿业资源是可耗竭资源,矿业部门是不可持续产业,资源型经济体的产业分工和国际分工是历史性的,所以说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是必然的。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就是从资源开发—资源繁荣—资源收益的路径依赖中解脱出来,走向更加依靠管理、技术、知识和智力的高层次经济形态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资源型经济的规避和转型,是常态递进和病态诊治双轨并行的过程。它既是经济形态的发展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递进;也是病态资源型经济现象的矫正和纠偏过程。 二 资源型经济是资源丰腴国家或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状态或发展型式。在工业化发展的视野下,可以对资源型经济的形成与转型进行一个简单的数理解析,即W_i=f(I,M,S_e,I_t,O),{W_i|W_i∈(L,G,K,T,B,Q,S,C)}。假设,在某个时点导入资源繁荣因素,{R|R∈(Q,P,B,M),则有W_i=f(I,M,S_E,I_t,O)∧R,求全微分得,dW_i=((?)W_i/(?)I)dI+((?)W_i/(?)M)dM+((?)W_i/(?)S_e)dS_e+((?)W_i/(?)I_t)dI_t+((?)W_i/(?)O)dO+((?)W_i/(?)R)dR。如dW_i>0则表示工业化正常进行,如dW_i<0则表示工业化出现逆转或阻断。 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是有着其内在机制的。资源的突然发现或者世界资源价格的上涨、以及资源需求的增加,将会共同刺激资源的开发活动,导致生产要素向资源部门的持续流入,促进资源开采与加工规模的扩大,引起资源部门的收益增加,进而出现资源部门在短时期内的迅速繁荣,其逻辑变化关系为:P↑(P_1→P_2)→π↑,R↑(R_1→R_2),W↑(W_1→W_2),r↑(r_1→r_2)→L↑,K↑→资源部门的繁荣,这便是资源部门的繁荣机制。资源部门的繁荣,会刺激一般要素和特殊要素的需求,引发生产要素比价和产品服务价格的上升,导致进口增加,汇率上升,恶化贸易条件和产业生态,产生资源流动效应、资源繁荣的支出效应和要素的挤出效应,降低制造业和其他可贸易产业的竞争力,出现反工业化现象,这就是资源繁荣的影响机制。资源部门对要素的粘滞作用,资源及相关部门在资本可进入性和短期赢利性方面的先天优势,增强了资源部门对经济要素的特殊吸纳效应,形成资源部门及其相关的产业家族的正反馈循环发展;资源部门高沉淀成本的存在,以及资源繁荣对区域功能、产业功能及核心企业功能的长期锁定,形成资源繁荣的的锁定效应,这就是资源型经济的自强机制。 资源型经济的成功规避是在其内在机制的规范约束作用下实现的。一是根据The Hotelling Role,建立资源持续利用的代际公平机制与资源开发外部不经济的内在化机制,切实规范资源开发行为:二是调控资源开采数量与资源产品价格,合理分配自然资源收益。其逻辑变化关系是:资源跨期配置、社会配置最优→资源开采适度((?)_(资源)(?)_(临界)→收益增长适度((?)_(资源)(?)_(临界)),收益分配合理→L、K在部门间适度流动→收益转化为物资资本。同时,推进资源产权、资源开发、资源劳务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建立资源繁荣的约束机制、资源利益的社会化分享机制、资源风险的分散化机制,实现资源繁荣的合理调控;三是根据The Hartwick Role,在保持总财富不减少的前提下,促进资源财富向物质资本的转化,促进资本形态的递进,将资源租金收益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工业化资本,建立工业化资本形成与资本形态的递进机制。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机制包括五个方面。贸易条件恶化的遏止机制,其逻辑变化关系是:对于资源部门而言,提高门槛、增加税收、工资适度→Q_(资源)↓,W_(资源)↓→L_(资源)↓,K_(资源)↓→资源部门的繁荣得到控制;对于制造业部门而言,价格补贴、投资补贴、工资补贴→π_(制造业)↑,W_(制造业)↑→L_(制造业),K_(制造业)↑→制造业部门得到发展。资源财富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化机制,是指资源生产和收益使用帐户的公开化,资源生产和收益使用帐户的公众监督;防治寻租活动,惩治腐败行为,建立资源财富的管理机制和资源产权制度。资源财富的投资纠偏机制,是指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改善投资结构和方式,有效积累非自然资源财富,提高投资的效率及财富的积累速度,形成较强的资本积累能力与产出能力。学习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是指引入创新这一新变量,打破原有的资源内部自循环机制,将资源型地区从资源依赖型推向技术驱动型、自主创新型的发展轨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机制,是指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分工与专业化、交易费用和技术进步入手,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和高级化。 从较大程度上讲,中国资源型区域的转型发展就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资源型区域需要改进区域资源-要素结构,形成以区域创新和竞争优势为核心的要素密集度升级递进机制,推动优势的延续、组合、升级、替代、深化和递进,建立和实施竞争优势的生成模式。同时,建立“产业序动升级”模式和多元叠合发展模式,建立包括产业的改造、延伸、救助、替代和置换在内的产业结构代谢机制,建立由资源企业转型分类导引策略、设立资源型企业进入门槛、“异类”企业催育和成长、优势企业规模扩张组成的企业转型嬗变模式。 山西是国内最为典型的资源型区域之一。资源部门持续扩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换不力、整体结构效益不佳;资源财富流失严重、外部性问题突出;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生产要素比价上升、区域贸易条件受损;受制于煤焦产业波动、区域经济波动强度较大是当前资源型经济的主要症状和突出问题。为此,应当采取资源优势拓展策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策略、区域内生发展策略、营商环境优化策略、生态重建和绿色开发策略和空间有序开发策略,改革资源产权制度,完善资源环境补偿制度,健全资源财富管理制度,建立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实行产业援助政策,设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基金,强化内生发展能力,建立创新发展机制,同时抓住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试点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实现从资源倚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经济的转型跨越。 论文运用经济理论和战略管理学的分析工具,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系统研究与区域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初步构建了资源型经济问题的理论框架体系,对“资源型经济”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提出了资源型经济问题的数理解析模式,揭示了资源型经济从形成、到规避和转型的内在机制,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探索是对发展经济学的深化和发展。论文探讨了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模式,剖析了山西资源型经济的主要症状,研究了转型发展的基本策略,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意见,这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也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具有学术价值的案例。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 形成 规避 转型 机制 山西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1
【目录】:
  • 中文摘要12-16
  • 英文摘要16-21
  • 导论21-38
  • 第一节 立题的背景与意义21-24
  • 一、立题的现实背景21-23
  • 二、研究主题的确定及其学术价值23-24
  •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发展研究综述24-34
  • 一、资源型经济现象的表现24-28
  • 二、资源型经济现象的解释28-31
  • 三、资源型经济转型与资源管理31-34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34-38
  • 一、研究思路34-35
  • 二、研究方法35-36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36-38
  • 第一章 资源型经济的理论阐释38-68
  • 第一节 资源型经济的基本概念38-42
  •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的特征和本质42-59
  • 一、经济发展与资源型经济的分类42-46
  • 二、资源型经济的特征46-50
  • 三、资源型经济的根本症结50-54
  • 四、国内资源型经济的特殊表现与突出问题54-59
  • 第三节 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的解释模型和分析框架59-68
  • 一、解释模型:工业化视野下的资源型经济59-62
  • 二、分析框架:资源型经济及其转型的结构模式62-68
  • 第二章 资源型经济的形成68-94
  • 第一节 资源型经济的典型案例68-75
  • 一、尼日利亚68-72
  • 二、荷兰72-75
  •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机制75-94
  • 一、资源部门的繁荣机制75-80
  • 二、资源部门繁荣的影响机制80-89
  • 三、资源部门发展的自强机制89-94
  • 第三章 资源型经济的规避94-131
  • 第一节 资源型经济的规避案例94-105
  • 一、挪威94-98
  • 二、博茨瓦纳98-105
  •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的规避机制105-131
  • 一、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机制105-115
  • 二、资源繁荣的调控机制115-123
  • 三、工业化资本的形成与递进机制123-131
  • 第四章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131-195
  • 第一节 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案例131-141
  • 一、德国鲁尔131-132
  • 二、日本产煤地域132-135
  • 三、法国洛林地区135-137
  • 四、荷兰:从“荷兰病”到“荷兰奇迹”137-141
  •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机制141-177
  • 一、贸易条件的改善机制141-149
  • 二、资源财富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化机制149-152
  • 三、资源财富的投资矫正机制152-161
  • 四、学习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161-168
  • 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机制168-177
  • 第三节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阶段的判定177-183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177-180
  • 二、指标数据的处理和赋权180-181
  • 三、转型阶段的判定181-183
  • 第四节 中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模式183-195
  • 一、竞争优势生成模式183-185
  • 二、产业升级优化模式185-189
  • 三、产业结构代谢机制189-192
  • 四、企业转型嬗变模式192-195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山西资源型经济及转型研究195-252
  • 第一节 资源型经济症状分析196-222
  • 一、资源部门持续扩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196-201
  • 二、产业升级转换不力,整体结构效益不佳201-209
  • 三、资源财富流失严重,外部性问题突出209-211
  • 四、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内生发展能力不足211-214
  • 五、生产要素比价上升,区域贸易条件受损214-217
  • 六、受制于煤焦产业波动,区域经济波动强度较大217-222
  • 第二节 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体系222-234
  • 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思路222-224
  •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基本策略224-231
  • 三、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环境平台建设231-234
  • 第三节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与制度支持234-252
  • 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制度235-239
  • 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239-242
  • 三、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试点政策效应预评价242-252
  • 结语252-261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252-258
  • 一、研究结论252-257
  • 二、主要创新点257-258
  • 第二节 存在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258-261
  • 一、研究工作的缺憾和问题258-259
  •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259-261
  • 参考文献261-266
  • 附件266-269
  • 后记269-271
  • 个人简况271-27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芳;;资源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国内经验借鉴[J];山东纺织经济;2013年04期

2 黄钧儒;;调整资源工业产业结构[J];乌蒙论坛;2011年03期



本文编号:615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15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