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05 05:17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分工理论 发展 当代 意义


【摘要】: 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分工理论逐步建立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轨迹的梳理,论证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价值。全文主要从三个部分予以论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丰富蕴涵。首先简要回顾了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对分工问题的理性思考。接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实现条件。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在分工理论上的积极贡献。 第二部分: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这部分主要回答了马克思分工理论为什么能够发展?本部分主要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揭示马克思分工理论为什么能取得不断的发展,以及它发展的基本方法。 第三部分:马克思分工理论当代意义。本部分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马克思分工理论对当代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主要从内因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发展的理论和外因生产力、生产关系来分析。旨在说明马克思分工理论没有过时,它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对我们当代发展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分工理论 发展 当代 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1 导论6-10
  • 1.1 问题的提出6
  • 1.2 选题的意义6-7
  • 1.3 分工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述7-10
  • 1.3.1 关于分工的一般理论回顾7-8
  • 1.3.2 关于分工理论的应用研究8-10
  • 2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对分工理论的探索10-14
  • 2.1 柏拉图的天才猜想10
  • 2.2 色诺芬的分工思想10-11
  • 2.3 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的分工理论11-12
  • 2.4 亚当·斯密的理论推进12-14
  • 3 马克思分工理论及其贡献14-24
  • 3.1 马克思分工理论14-18
  • 3.1.1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基本特征14-15
  • 3.1.2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形成及主要研究线索15-16
  • 3.1.3 马克思分工理论范式下的制度和体制演进16-17
  • 3.1.4 马克思分工理论范式下的企业理论17-18
  • 3.2 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贡献18-24
  • 3.2.1 马克思区分了分工的不同形态19
  • 3.2.2 马克思厘清了劳动分工与简单协作的关系19-20
  • 3.2.3 马克思将分工与生产组织结合起来加以认识20-24
  • 4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发展24-35
  • 4.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的理论24-26
  • 4.2 马克思分工理论发展的动力因素26-31
  • 4.2.1 生产力的发展27-28
  • 4.2.2 生产关系的变革28-31
  • 4.3 马克思分工理论发展的基本方法31-35
  • 4.3.1 系统论的方法31-32
  • 4.3.2 抽象到具体的方法32-33
  • 4.3.3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33-35
  • 5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当代意义35-41
  • 5.1 马克思分工理论当代发展的理论意义35-37
  • 5.1.1 为搞好国民经济调整提供理论指导35-36
  • 5.1.2 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36-37
  • 5.2 马克思分工理论当代发展的现实意义37-41
  • 5.2.1 对认识我国当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指导意义37-38
  • 5.2.2 对"五大统筹"亦有着现实指导意义38
  • 5.2.3 对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8-39
  • 5.2.4 对社会生产和流通具有调节的实际意义39-41
  • 6 结语41-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靖春;;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当代意义[J];海派经济学;2010年01期

2 尹世杰;;略论中国古代的流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06期

3 谭辉;;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探析[J];学理论;2011年22期

4 王朝科;;论马克思的自然力思想[J];海派经济学;2010年01期

5 董少广;;拜谒马克思墓[J];金融博览;2011年07期

6 张茜秋;王务均;;从《资本论》看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刘秋香;;马克思地租理论在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意义[J];学理论;2011年16期

8 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9 金文涛;;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J];华章;2011年21期

10 王明亮;;马克思国家观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兴罗;;论马克思的公平效率观及当代意义[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洪远朋;;当代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3 时晓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裳裳;;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舒远招;;马克思的创造概念[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陶德麟;;从马克思的两段话引起的几点看法——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讨会发言提纲[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7 黄丽华;;机器——马克思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读马克思的《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书[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8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10 黄裳裳;;人文关怀:马克思文化批评的反思性[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海良 武汉大学;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孙达 中央党校中青一班学员;《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原理的当代意义[N];学习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田晓玲;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方法[N];文汇报;2008年

4 汪行福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依然不可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杨耕;重读马克思[N];光明日报;2010年

6 俞吾金;马克思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N];文汇报;2000年

7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孙亮;金融危机“捧热”《资本论》“火”了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钟平;像马克思那样办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汪嘉波;马克思缘何再受西方青睐[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中华;一个新的“格式塔”转变的来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2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3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6 朱大鹏;社会主义正义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8 俞志;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日明;近代法哲学与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昕;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2 邵春波;简论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粟虎;《德意志意识形态》权利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西南大学;2010年

4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5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侯国亮;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陶生明;马克思信用理论与我国现代信用体系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吴成军;再观马克思的哲学观[D];安徽大学;2005年

9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甄永亮;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3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23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3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