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研究
【摘要】: 刘少奇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新中国诞生后党和国家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长期协助毛泽东领导中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是善于独立探索和有独到见解的经济理论家。在经济领域方面,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做了大量繁杂和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科学的、富有独创性的建设性意见。这些丰富的经济建设思想涵盖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对于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十年全面建设时期经济上辉煌成就的取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探索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是在广泛阅读刘少奇论著、书信、以及讲话的基础上,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合理营养、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细致、全面、客观地梳理和归纳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理论的重要内容,展示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全貌和历史作用,以期对当代经济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对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全文总共有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本部分从两个大的方面全面阐述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第一: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这部分主要从怎样对待农民个体经济、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怎样联合农民这三个方面来阐释新中国成立前后刘少奇的“和平”经济思想。 第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指导方针及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这部分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首先是阐述一九五六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以及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终极论;不照抄照搬别人,开辟自己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要虚心学习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其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针对国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一部分问题,刘少奇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涉及到生产资料的属性范围、流通体制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分配体制的改革等等。 第二部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这部分是在分析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分析归纳法,从中梳理、概括出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四大鲜明特点。 第三部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意义。这是本论文研究的着眼点和归宿处,首先,客观评价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作用。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丰富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其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先声。接着,论文辩证地指出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存在的历史局限性。最后,阐明了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其主要意义是:经济建设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实地调查的研究;经济建设工作一定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不能套用行政的办法;经济建设工作要敢于创新,善于开拓,勇于探索;经济建设要大胆吸收、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建设的一切有益成果和经济发展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刘少奇 经济建设 思想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0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引言8-11
- 一、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11-27
- (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想11-16
-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指导方针16-27
- 二、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27-33
- (一) 坚持“生产力第一”的标准,是贯穿其经济建设思想始终的核心理念27-28
- (二)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出发点28-29
- (三) 重视直接调查研究,把走群众路线作为获得客观真实情况、制定经济政策最有效的途径29-30
- (四) 灵活创新,勇于突破,善于突破传统思维,是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 最大闪光点30-33
- 三、刘少奇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评价及现实启示33-41
- (一) 历史贡献33-36
- (二) 历史局限性36-37
- (三) 现实启示37-41
- 结语41-42
- 注释42-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
- 后记48-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立华;;发挥企业在城市开放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杭州(周刊);2011年05期
2 庞靓;;论财政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J];技术与市场;2011年07期
3 陈晋;;谈谈"正确的调查"——以刘少奇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为例[J];秘书工作;2011年09期
4 李亮;;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动力[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聂代毛;谢齐生;;刘少奇农业现代化思想述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西子我们论坛:推进城市开放型经济建设[J];杭州(周刊);2011年05期
7 高鹏;;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加强国防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8 朱瑞娜;;环境保护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探讨[J];北方环境;2011年05期
9 王立冬;;不能以损害群众利益方式搞经济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10 程桢;;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J];科技资讯;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正洪;;皖南事变后的刘少奇[A];新四军与抗日战争——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论文集[C];1997年
2 刘爱琴;;刘少奇的最后岁月[A];铁流12——纪念新四军成立70周年[C];2007年
3 刘心源;;刘少奇对华中抗战的历史功绩[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刘明遂;;试论刘少奇对鄂豫边区的贡献[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5 文红玉;涂志明;;试论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的政治现代化观[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6 刘则先;;刘少奇、陈毅与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文化运动[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刘贵田;;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重温刘少奇民众理论的核心内容[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胡泽勇;;五六十年代刘少奇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9 ;1998年“十堰会议”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论文及学会工作经验交流文章篇目[A];地方革命史研究——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十堰会议和咸宁年会专辑[C];2000年
10 杨小燕;;刘少奇合作社经济思想探微[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冷溶;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2008年
2 张长松 伊雯;刘少奇诞辰征歌在京揭晓[N];音乐周报;2008年
3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馆长 谭利平;突出特色,把刘少奇故里管理和建设得更加美好[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大学政教系教授 散木;毛泽东向刘少奇推荐的几本书[N];北京日报;2010年
5 中央文献研究室 史全伟;毛泽东为何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N];北京日报;2010年
6 赵国岩 岳长新;让干部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N];驻马店日报;2005年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晋;刘少奇:要搞“正确的调查”[N];北京日报;2011年
8 胡锦涛;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亚杰;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文艺晚会《你与共和国同在》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吕树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举行[N];开封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一冰;刘少奇社会主义若干重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3 陈扬勇;建设新中国的蓝图[D];复旦大学;2009年
4 任立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及其嬗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鹏;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马娜;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杨乃良;民国时期新桂系的广西经济建设研究(192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丁常昕;从缓冲区到结盟:新中国成立前后苏联的对华政策[D];复旦大学;2007年
9 孙智君;民国时期产业经济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10 宋海儆;对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再认识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慧珍;抗日战争时期鄂西后方国统区经济建设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文胜;傅作义主绥时的经济建设措施(1931-1937年)[D];内蒙古大学;2005年
3 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韩勇;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几点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5 周万里;毛泽东根据地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羌彩云;从经济建设到社会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长明;周恩来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虎峰;群众运动与经济建设[D];湘潭大学;2008年
9 李星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高翔莲;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78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8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