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流动下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03 14:14
本文关键词:要素流动下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空间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要素流动 公共服务供给 要素生产率 财政竞争 公共服务供给弹性
【摘要】: 传统的对地方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讨论大都是沿着公共服务的技术特征(公共物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展开的。虽然这一思路对于研究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研究方法等因素与条件的限制,很难对地方政府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20世纪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不可逆转的现代社会,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既是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也是地方政府实现区域利益最大的工具或手段。过去的二十年来,随着以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中内生的非均衡力量为主要目的的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政府间税收竞争理论的发展为标致,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的研究得到了深化,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政府行为理论与政策的研究。 本文在总结、吸收、消化空间经济分析中关于政府间竞争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了不同于目前从财政(税收)竞争及其对公共服务供给影响入手的、流行的研究要素流动的技术路线。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确立了以要素流动为切入点,研究讨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要素聚集相互关系的研究路径。在分析讨论地方公共服务、要素流动、政府竞争等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沿着由“单一区域”到“两区域、两要素",再到“两区域、两要素、两部门”的建模思路,系统地讨论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与要素收益水平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政府的作用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聚集效应,如何按照要素流动的要求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理论解释与政策依据。 上述研究思路,决定了本文的基本理论架构与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引入要素生产率(收益率)这一变量,在Barro研究政府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建立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单一区域的讨论公共服务与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模型,不仅证明了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与要素收益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且证明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对提高要素收益水平有积极作用。从而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按照标准的空间经济分析的建模方法,以要素是否在空间流动取决于区域间要素收益水平的差异为前提,建立了“两区域、两部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要素(可流动要素和不可流动要素)”的非线性一般均衡模型。在区分考虑本地交易成本和不考虑本地交易成本的两种情况下,从总体上考察了对称区域下改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对要素流动产生的积极影响及其递减的变化趋势。运用数值模拟法讨论了政府规模、商品替代弹性和交易成本等变量在公共服务影响要素空间分布中的不同作用,进而分析了要素流动、财政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为了讨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流动与公共服务、财政竞争的关系,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模型。分析了公共服务和税收政策对不同要素流动的影响,并结合我国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的实际,讨论了资本脱离所有者和劳动力脱离其户籍所在地时的公共服务与税收政策效应。三是基于地方公共服务的拥挤性特征,提出了要素流动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弹性概念。在“两区域、两要素、两部门”模型基础上证明了一般均衡状态下的区域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的存在,并具体分析了要素收益率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弹性,及其对生活性公共服务与生产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弹性。在“两区域、两要素”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与劳动力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 虽然空间经济分析在实证分析方面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但本文还是运用比较分析和统计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要素流动下的我国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供给规模、财政竞争与供给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虽然这些实证分析只是近似地描述了我国地区间要素流动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的作用,但却基本验证了理论研究结论。
【关键词】:要素流动 公共服务供给 要素生产率 财政竞争 公共服务供给弹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24;F06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导论12-29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0.1.1 研究背景12-13
- 0.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14
- 0.2 基本概念14-18
- 0.2.1 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14-15
- 0.2.2 地方政府间竞争与区域经济增长15-16
- 0.2.3 地方公共服务、政府行为目标与税收竞争16-18
-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其评述18-26
- 0.3.1 国外研究现状18-24
- 0.3.2 国内研究现状24-26
- 0.3.3 简要评述—问题的提出26
- 0.4 研究的思路与结构26-29
- 0.4.1 研究对象与基本假设26-27
- 0.4.2 思路与方法27
- 0.4.3 结构安排27-29
- 第一章 空间视角下公共服务供给的一般理论29-44
- 1.1 空间经济分析方法29-30
- 1.1.1 空间经济分析的发展演变29
- 1.1.2 空间经济分析的研究方法29-30
- 1.2 公共服务空间配置30-37
- 1.2.1 空间下的公共服务30-32
- 1.2.2 公共服务层次及其空间配置的理论解释32-36
- 1.2.3 地方政府职责36-37
- 1.3 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空间分析理论37-44
- 1.3.1 人口流动与地方政府规模37-40
- 1.3.2 要素流动与地方公共服务40-42
- 1.3.3 地方公共服务空间分析的基本逻辑42-44
- 第二章 单一区域下公共服务供给与要素生产率44-57
- 2.1 公共服务的最优供给与消费者最优支出结构44-48
- 2.1.1 单一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消费者最优支出结构44-45
- 2.1.2 单一区域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和消费者最优支出结构45-48
- 2.2 公共服务供给与要素收益—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48-54
- 2.2.1 基本模型—公共服务与要素投入的基本关系49-50
- 2.2.2 公共服务供给与要素生产率50-54
- 2.3 考虑税收后的公共服务与要素生产率54-57
- 第三章 两区域下的要素流动与地方公共服务57-106
- 3.1 要素流动与地方公共服务57-58
- 3.1.1 公共服务供给对要素流动的影响57-58
- 3.1.2 要素流动对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58
- 3.2 基本模型—两区域、两部门、两要素(2×2×2)模型58-64
- 3.2.1 模型的选择58-59
- 3.2.2 消费者行为59-62
- 3.2.3 生产者行为62-63
- 3.2.4 要素的空间流动方程63-64
- 3.3 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不考虑本地交易成本的均衡分析64-82
- 3.3.1 短期均衡条件下公共服务对要素收益的影响分析64-74
- 3.3.2 长期均衡条件下公共服务对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74-82
- 3.4 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考虑本地交易成本的均衡分析82-96
- 3.4.1 短期均衡下的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82-89
- 3.4.2 长期均衡的公共服务与要素流动89-96
- 3.5 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分析96-98
- 3.6 要素流动、财政竞争与资源配置效率98-104
- 3.7 例外的讨论104-106
- 3.7.1 消费者对公共服务供给数量的影响104
- 3.7.2 流动要素与公共服务供给关系的例外104-106
- 第四章 不同要素流动、公共服务与财政竞争106-122
- 4.1 两区域下的资本、劳动力流动模型106-107
- 4.1.1 基本假设106
- 4.1.2 模型的设定106-107
- 4.2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107-112
- 4.2.1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模型107-108
- 4.2.2 劳动力流动无成本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与资本、劳动力流动108-109
- 4.2.3 考虑技术变量的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模型109-111
- 4.2.3 劳动力流动有成本下资本、劳动力流动与公共服务模型111-112
- 4.3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财政竞争112-117
- 4.3.1 资本、劳动力与财政竞争基本模型112-114
- 4.3.2 基于财政收入结构的财政竞争模型分析114-117
- 4.4 资本、劳动力流动的进一步讨论117-122
- 4.4.1 资本、劳动力流动与税负结构117-119
- 4.4.2 特定条件下资本、劳动力流动、公共服务与财政竞争119-122
- 第五章 要素流动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弹性分析122-147
- 5.1 弹性概念的提出122-123
- 5.1.1 公共服务特征的再讨论122
- 5.1.2 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弹性122-123
- 5.2 要素流动的地方公共服务供给弹性的总体分析123-128
- 5.3 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的供给弹性128-141
- 5.3.1 基本模型128
- 5.3.2 生产性的公共服务的弹性分析128-134
- 5.3.3 生活性的公共服务的弹性分析134-140
- 5.3.4 比较与分析140-141
- 5.4 不同要素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141-147
- 5.4.1 劳动力流动无成本条件下劳动力、资本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分析141-143
- 5.4.2 劳动力流动有成本条件下劳动力、资本流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弹性分析143-145
- 5.4.3 比较与分析145-147
- 第六章 我国要素流动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证分析147-173
- 6.1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与结构147-157
- 6.1.1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范围147-151
- 6.1.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规模与结构151-157
- 6.2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157-162
- 6.2.1 地区差距、公共服务支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157-159
- 6.2.2 地区差距、各省财政负担与经济增长159-160
- 6.2.3 地区差距、各省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160-161
- 6.2.4 比较与分析161-162
- 6.3 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效应分析162-166
- 6.3.1 计量经济模型选择162
- 6.3.2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162-163
- 6.3.3 实证分析及结果163-166
- 6.4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弹性分析166-173
- 6.4.1 模型的数学形式和参数166-167
- 6.4.2 数据来源167
- 6.4.3 实证分析及结果167-173
- 结论173-179
- 参考文献179-186
- 附录186-211
- 致谢211-212
- 作者简历212-21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13-21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课题与获奖214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振纲;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支出调整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鸿峤;中部地区政府财政竞争方式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85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85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