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3:21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可持续 区域发展 生态安全阈值 人类行为关系 博弈论
【摘要】: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可超越生态系统所规定的“界限”以维护“人类--自然系统”及其可持续性,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区域发展必须在自然条件和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生态可持续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因区域系统差异而具有特殊性。衡量区域生态阈值和可持续水平,并以此为前提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区域发展规划和调控等尤为重要。同时,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关键的因素,客观分析人类需求的差异性和行为关系的复杂性,为解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将生态安全和人类行为关系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条件和软约束条件,即硬阈值和软阈值,分析区域发展与软硬约束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构建对应的函数模型,并以此逻辑分两部分对基于生态可持续的区域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第一部分(第三章至第五章),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第三章描述区域复合系统的运行和演化机理,辨识可持续发展的多维临界和阈值约束,对区域复合系统在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阶段性演替和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第四章着重探讨生态阈值的定量分析方法,以黄河三角洲区域为算例,选取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生态足迹法和CVORS综合指数法等3种方法,对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能力进行了评价;第五章确定包括功能维、要素维和域幅维的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三维结构,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第二部分(第六章),将人类需求划分为经济需求、社会需求和生态需求3个层次,需求的差异性形成了5种人类行为关系。运用博弈理论,分别建立了不同行为关系的博弈均衡模型,着重就外部性问题、公有地悲剧和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矛盾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进行了博弈均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补偿、污染收费制度和加强执行力等经济策略。
【关键词】:生态可持续 区域发展 生态安全阈值 人类行为关系 博弈论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6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导论13-34
- 1.1 引言13-15
- 1.1.1 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3-14
- 1.1.2 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14-15
- 1.2 文献综述15-31
- 1.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与评价研究进展15-20
- 1.2.2 区域发展的理论研究20-24
- 1.2.3 生态可持续的理论研究24-29
- 1.2.4 博弈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29-31
- 1.3 本文主要工作31-34
- 1.3.1 提出问题31
- 1.3.2 研究内容31-32
- 1.3.3 方法路线32
- 1.3.4 研究意义32-34
- 第二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及其发展34-55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34-44
- 2.1.1 人地系统理论34-37
- 2.1.2 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37-40
- 2.1.3 生态承载力理论40-41
- 2.1.4 深化的人类需求理论41-44
- 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与方法44-48
- 2.2.1 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44
- 2.2.2 货币评价模式44-47
- 2.2.3 非货币评价模式47-48
- 2.2.4 生物物理量衡量48
- 2.3 区域复合系统与博弈理论48-55
- 2.3.1 复合系统48-50
- 2.3.2 区域复合系统50-52
- 2.3.3 博弈论52-55
-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系统演化与多维临界55-68
- 3.1 区域发展的软硬约束系统作用模型55-57
- 3.2 区域发展的机理57-61
- 3.2.1 区域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57-59
- 3.2.2 区域发展的数学表达59-61
- 3.3 区域发展的多维临界与阈值区间61-66
- 3.3.1 多维临界集61-64
- 3.3.2 生态阈值与生态承载力64-66
- 3.4 区域发展的演替机制分析66-68
- 第四章 生态安全与可持续能力评价68-87
- 4.1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基础68-71
- 4.1.1 生态系统脆性分析68-69
- 4.1.2 黄河中下游自然灾害69-71
- 4.2 生态系统能值分析71-75
- 4.2.1 能值分析的方法论基础71-72
- 4.2.2 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能值评估72-74
- 4.2.3 国家和地区间比较分析74-75
- 4.3 EFFA方法与生态安全评价75-81
- 4.3.1 EFFA评价方法75-77
- 4.3.2 评价标准77
- 4.3.3 黄河三角洲生态足迹的计算77-79
- 4.3.4 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分析79-81
- 4.4 区域生态可持续CVORS综合评价81-87
- 4.4.1 CVORS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1-82
- 4.4.2 评价方法82-83
- 4.4.3 黄河三角洲CVORS评价83-87
- 第五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认识与评价87-113
- 5.1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认识论87-89
- 5.1.1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87-88
- 5.1.2 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88-89
- 5.1.3 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89
- 5.2 区域复合系统结构模式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89-95
- 5.2.1 区域复合系统圈层结构89-91
- 5.2.2 区域复合系统功能分析91-93
- 5.2.3 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93-95
- 5.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95-101
- 5.3.1 区域复合系统功能团与截面选择95-97
- 5.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指标体系97-100
- 5.3.3 评价方法—修正的主成分性和独立性分析100
- 5.3.4 评价的时间尺度100
- 5.3.5 可持续发展的判据100-101
- 5.4 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基础101-108
- 5.4.1 自然资源101-102
- 5.4.2 社会发展102-103
- 5.4.3 产业优势分析与选择103-108
- 5.5 算例—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108-113
- 第六章 人类行为关系与可持续发展113-133
- 6.1 人类需求与行为关系113-118
- 6.1.1 “囚徒困境”式的人类行为关系114-115
- 6.1.2 Pareto改进式的人类行为关系115-116
- 6.1.3 “智猪博弈”式的人类行为关系116-117
- 6.1.4 “合作博弈”式的人类行为关系(联合利益最大化)117
- 6.1.5 整体利益协同的人类行为关系117-118
- 6.2 行为者-承受者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8-127
- 6.2.1 行为者-承受者关系与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形成118
- 6.2.2 外部性问题118-120
- 6.2.3 公有地悲剧问题120-122
- 6.2.4 生态功能区问题与生态补偿机制122-127
- 6.3 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策略127-131
- 6.3.1 实施生态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优势分析127-128
- 6.3.2 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经济策略128-131
- 6.4 黄河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131-133
- 第七章 结语133-135
- 7.1 结论133-134
- 7.2 讨论134-135
- 附录135-142
- 致谢142-143
-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143-144
- 参考文献144-15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毅;程伟;;试论民族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辨证关系[J];系统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青;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体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陈积敏;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宁;北京市森林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5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9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