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和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0:05

  本文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和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知识资源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摘要】: 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自1996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概念以来,知识经济的研究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2002年以来,英国的罗伯特·哈金斯协会每年发布一次世界知识竞争力报告,对世界上知识经济表现好的地区进行排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罗伯特·哈金斯协会认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由IT和电脑制造、生物技术和化学、汽车和机械工程、仪器和电子机械四个大类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一个大类服务业构成。从投入生产要素的角度,产业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等类型。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产业经济学视角,,知识密集型产业无疑是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但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直观判断和定性描述上。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密集型产业具体包括哪些产业?依据何在?这些看似简单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从大的方面来看,知识密集型产业分为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两大类。本文着重研究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知识”三种存在形式:人力知识资源、生产设备和组织管理制度。本文认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知识主导性、高增加值性、时代性、地域性、相对性五大特征。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内在机理可以初步解释为:以人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得以保持可塑性。通过可塑性,每一项已经装载到人脑里的知识都保持了与其他知识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性,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产品的价值得到提升。 为了解决知识密集型产业包括哪些具体产业及其依据的问题,本文从产业投入和产业产出两方面出发,遴选出评价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九个指标,即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数、拥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产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拥有技术等级的人员占产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产业年RD经费支出占产业年总产值的比例、产业RD人员占产业总从业人数的比例、产业的年人均增加值、产业年拥有的发明专利数、产业的年增加值率、产业年新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运用主观因素起主要作用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的定量模型。对上海的二十个两位代码的制造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十个行业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的定量模型,进一步对十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内部的三位代码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对三位代码子产业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上海今后应重点关注的二十个三位代码产业,即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276)、化学药品制剂制造(272)、化学药品原药制造(271)、通信设备制造(401)、电子器件制造(405)、航空航天器制造(376)、汽车制造(372)、钢压延加工(323)、精炼石油产品的制造(251)、专用仪器仪表制造(412)、通用仪器仪表制造(411)、合成材料制造(265)、基础化学原料制造(261)、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361)、印刷、制药、日化生产专用设备制造(364)、环保、社会公共安全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369)、锅炉及原动机制造(351)、起重运输设备制造(353)、其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399)、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39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应重点发展的六个三位代码产业,即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276)、通信设备制造(401)、航空航天器制造(376)、钢压延加工(323)、专用仪器仪表制造(412)和合成材料制造(265)。 最后,本文在对上海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诸如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研发投入不足)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应该从三方面着手,即制度创新是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教育培训是基础。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产业 人力知识资源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3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14
  • 1.1 问题的提出10
  • 1.2 研究的意义10-11
  • 1.3 本文结构和研究框架11-13
  • 1.3.1 本文的结构11-12
  • 1.3.2 本文的研究框架12-13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13-14
  • 2 文献综述14-45
  • 2.1 关于知识经济、知识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研究回顾14-29
  • 2.1.1 关于知识经济的经典论述14-17
  • 2.1.2 有关于知识产业的研究综述17-20
  • 2.1.3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由来20-24
  • 2.1.4 生产函数的演变24-26
  • 2.1.5 国内外关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研究现状26-29
  • 2.2 知识的经济学性质研究回顾29-38
  • 2.2.1 知识的含义和分类30-32
  • 2.2.2 知识的经济学特性32-35
  • 2.2.3 知识和信息的区别与联系35-37
  • 2.2.4 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知识的表现形式37-38
  • 2.3 上海制造业相关研究回顾38-45
  • 3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导要素、特征和内在机理45-52
  • 3.1 人力知识资源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主导要素45-46
  • 3.2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特征46-47
  • 3.3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47
  • 3.4 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相关概念的关系47-49
  • 3.4.1 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47-48
  • 3.4.2 知识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关系48-49
  • 3.5 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内在机理49-50
  • 3.6 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基础和条件50-52
  • 4 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模型的构建52-67
  • 4.1 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54
  • 4.2 评价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指标体系54-56
  • 4.2.1 产业投入指标54-55
  • 4.2.2 产业产出指标55-56
  • 4.3 评价知识密集型产业指标的选取56-57
  • 4.4 对部分指标取值的讨论及说明57-59
  • 4.5 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的定量模型59-67
  • 4.5.1 层次分析法59-64
  • 4.5.2 主成分分析法64-67
  • 5 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67-105
  • 5.1 上海部分制造业知识密集程度评价67-99
  • 5.1.1 上海部分制造业知识密集程度评价指标数据67-79
  • 5.1.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上海制造业知识密集程度评价79-85
  • 5.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海制造业知识密集程度评价85-99
  • 5.2 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评价结果的解释99-100
  • 5.3 上海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00-105
  • 6 上海知识密集型产业具体分析和发展聚焦105-144
  • 6.1 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体分析105-140
  • 6.1.1 医药制造业105-109
  • 6.1.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9-112
  • 6.1.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12-116
  • 6.1.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6-119
  • 6.1.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19-121
  • 6.1.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21-124
  • 6.1.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4-128
  • 6.1.8 专用设备制造业128-132
  • 6.1.9 通用设备制造业132-136
  • 6.1.1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36-140
  • 6.2 七海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聚焦140-144
  • 6.2.1 上海今后应该重点关注的二十个三位代码产业140-141
  • 6.2.2 上海今后应该重点发展的六个三位代码产业141-144
  • 7 上海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之路144-153
  • 7.1 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144-146
  • 7.1.1 上海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土地和商务成本的约束144
  • 7.1.2 丰富的人力知识资源是上海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优势144-146
  • 7.1.3 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上海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坚实基础146
  • 7.2 上海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应该从三方面着手146-153
  • 7.2.1 制度创新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根本146-148
  • 7.2.2 技术创新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关键148-150
  • 7.2.3 教育培训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150-153
  • 8 结语153-155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153-154
  • 8.2 论文进一步研究的方向154-155
  • 参考文献155-162
  • 致谢162-1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冰;袭希;;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的适应性演化研究——基于kene视角的仿真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2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邢祥焕;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张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3 张巍;比较情境因素对合作技术创新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侯梦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相关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5 王静;我国省域知识经济差异与趋同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杨逸青;生物进化视角下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演化动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兰剑;我国城市知识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邵艳超;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97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97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7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