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7-09-05 20:20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池州市


【摘要】:碳排放和土地利用密切相关。依据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测算池州市2000—2010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同时对碳源、碳汇和净碳排放进行了测算,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演变情况,计算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并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池州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35.835 4kt增加到2010年的1 774.016 3kt,碳排放总量递增主要以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递增为主,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具有趋同的变化趋势。2)2000—2010年池州市碳汇能力基本稳定,碳源与碳汇的比例整体呈增加趋势,由2000年的1.135 5增加到2010年的6.657 2。3)2000—2010年池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划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平稳增长3个阶段。4)地均碳排放强度呈现缓慢增长趋势,而建设用地地均碳排放强度则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的增长与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5)碳排放量和人口总量、人均GDP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且人均GDP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要大于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的解释程度。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测学院;池州学院政法管理系;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池州学院经济贸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池州市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面上一般项目(13YJA790003)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SZBF2011-6-B35) 池州学院2013年度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13ZRZ007)
【分类号】:F301.24;X196
【正文快照】: 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碳排放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及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当前各国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际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实质是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进而改变能源消费格局,并最终影响碳排放的数量,如各种砍伐森林、开垦草地和城市无限扩张等非持续的土地利用活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艳;袁兴中;李波;颜文涛;;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赵荣钦;黄贤金;;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3 孙贤斌;傅先兰;倪建华;赵彤;;安徽省会经济圈碳排放强度与生态补偿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4 张乐勤;陈素平;王文琴;许信旺;;基于STIRPAT模型的安徽省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因子测度[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5 宋晓晖;张裕芬;汪艺梅;冯银厂;;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6 张乐勤;司友斌;荣慧芳;许信旺;;池州市2000—2010年能源足迹动态测度与驱动因子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7 Josep G. Canadell;;Land use effects on terrestrial carbon sources and sink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2年S1期

8 方精云;郭兆迪;朴世龙;陈安平;;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9 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10 丁唯佳;吴先华;孙宁;王桂芝;巢惟忐;;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nergy Footprint in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5期

2 张晴;李力;;我国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3 江勇;付梅臣;王增;张中亚;宋宝华;温洪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影响研究——以河北武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4 李琦;韩亚芬;陈建永;;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足迹的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5 汤洁;刘森;韩源;张楠;戴春旭;;白城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时间序列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6 周婷婷;毛春梅;;我国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7 周建发;;我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8 梅煌伟;黄民生;张如;;基于NEP福建省能源碳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9 王汝幸;谷家川;;2000-2009年芜湖市LUCC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6期

10 李小环;计军平;马晓明;王靖添;;基于EIO-LCA的燃料乙醇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纪建悦;栾绍朔;姜兴坤;;基于修正STIRPAT模型的山东省碳排放分析及其预测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7年生柑橘果园植被的碳吸存研究[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碳汇计算及其价值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燕楠;王冬梅;宁月胜;史常青;;退耕还林固碳释氧效应初探[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7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朱俊华;刘婕;张江林;;基于城市绿色碳汇评估的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广州市海珠生态城规划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欧光龙;唐军荣;王俊峰;杨绍辉;卢振龙;胥辉;;云南省临沧市膏桐能源林造林项目碳汇计量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10 郭沂林;潘剑君;;寒温带与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对比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世玉;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延惠;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典型植被生长固碳及耗水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马旺;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于泉洲;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文龙;镇域尺度农田生态系统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地表有机碳储量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周建;两种耐盐植物种植对海滨盐土生态系统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7 乐融融;建设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晓菲;河南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与环境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范小莉;长白山地区云冷杉林和近原始林林下灌草生物量预测模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张晖;近15年西安市植被碳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响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孟伟庆;马春;鞠美庭;李洪远;冯海云;;天津市近20年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2期

3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4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5 王静;沈月琴;;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春梅;刘艳红;邵彬;赵景刚;;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马宏伟;王效华;何祖银;李静;;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9 姜磊;季民河;;中国区域能源压力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STIRPAT模型[J];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10 胡建民;石忆邵;;略论耕地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刘平辉;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江长胜;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5 郑聚锋;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正华;基于CASA和多光谱遥感数据的黑河流域NPP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3 李霞;北疆地区草地地上生物量遥感监测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郭运功;特大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测算与排放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和兵;朱同林;;池州市重点饮用水源地生态安全问题及对策[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3 盛文鹏;;绿水青山舞蹁跹——安徽池州生态市建设侧记[J];绿色视野;2007年02期

4 胡和兵;林逢春;王红新;;皖南丘陵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以池州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7期

5 王彦佳;;实践低碳经济:兼顾GDP创造和CO_2排放[J];WTO经济导刊;2010年02期

6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7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8 楚春礼;郭彩霞;鞠美庭;王雁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年08期

9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李艳梅;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4 刘晓;王铮;;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金碧;黄贤金;;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黄静;高良敏;;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8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10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建萍邋张妍 汤莉 陈燕;清溪清我心[N];中国建设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胡海燕 特约记者 杨玉华;安徽池州市政协甘做生态经济守护神[N];人民政协报;2005年

3 李文英;安徽池州市农村循环经济异军突起[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孟宪喜 陈新义;池州市政协献策生态经济[N];江淮时报;2005年

5 记者 潘峰;池州多措并举节能减排[N];安徽日报;2007年

6 潘峰;池州生态立市尽显绿色魅力[N];安徽日报;2007年

7 通讯员 吴青清邋记者 胡海燕;池州市让公众参与监督节能减排[N];人民政协报;2008年

8 李文英;生态立市初见成效[N];江淮时报;2005年

9 潘峰;池州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N];安徽日报;2007年

10 潘峰;池州生态建设亮丽多彩[N];安徽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3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8 汝醒君;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黄慧儒;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金汝蕾;碳排放演化动力系统理论及演化情景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6 李娜;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构建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春燕;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杨晓冬;宜宾市不同交通运输形式碳排放特征及演进动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0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00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3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