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工业化对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湖南省工业化对环境影响实证研究
【摘要】: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开展与深入,湖南省工业化正在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然而,这些成绩是建立在高昂的环境代价之上的,作为全国重要的酸雨区,湖南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环境瓶颈制约相较突出,湖南工业化进程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这种形势下,将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与环境问题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探索二者矛盾解决之道极具现实性、战略性和紧迫性。 论文以界定工业化、环境等相关基本概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工业化与环境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工业化和环境二者统一于“经济—环境”大系统下,二者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本文继而指出工业化影响环境的主要取决因子,并深入分析了各主要取决因子影响环境的作用机理,且对比分析了新、旧工业化道路不同的环境效应。在工业化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对湖南省工业化进程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湖南省工业化推进和环境演化态势做了一般性的概括描述,接着分别构建了表征工业化进展程度和环境质量优劣程度的综合指标—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IAI)、环境污染综合指数(EPI),并利用这两个综合指数对1996-2008年湖南省的工业化推进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996年以来,湖南省工业化高速持续推进,但截止2008年湖南省的工业化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期间,环境质量与工业化呈现典型的“倒U型”关系:1996-2006年,环境污染逐年加剧,环境质量急剧恶化;2007-2008年,由于政府在环境问题上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污染排放减少,环境恶化态势有所遏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对湖南省今后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如何协调与环境的矛盾,实现工业化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在此文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已经非常丰富。相较学者之前的研究,论文可能的出新点主要有以下三处:一是指出工业化影响环境的五大主要取决因子,并对各因子作用于环境的影响机理做了相较深入分析;二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新工业化道路对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做了比较分析;三是表征环境质量的综合指标的构建相较而言更全面、更合理。 论文的研究兼具一定程度上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一方面有望丰富该领域的研究,为大中专院校和相应的研究机构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业化与环境问题提供实证数据与基础;另一方面,笔者希望论文研究能够对湖南省以及其他省市协调好工业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有用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工业化 环境 工业化阶段 环境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427;X19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3-17
- 1.3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17-18
- 1.3.1 框架结构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4 可能的新意之处18-19
- 第2章 工业化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19-31
- 2.1 工业化内涵及路径19-21
- 2.1.1 工业化内涵19-20
- 2.1.2 工业化路径20-21
- 2.2 环境及相关概念21-22
- 2.2.1 环境21
- 2.2.2 环境问题21-22
- 2.2.3 环境质量22
- 2.3 工业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2-31
- 2.3.1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22-23
- 2.3.2 工业化影响环境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理23-28
- 2.3.3 新、旧工业化对环境影响的比较28-31
- 第3章 湖南省工业化对环境影响的实证分析31-47
- 3.1 工业化现状及演化态势31-34
- 3.1.1 工业化成效31-32
- 3.1.2 问题与不足32-34
- 3.2 工业化阶段测度34-37
- 3.2.1 指标构建34-36
- 3.2.2 湖南所处工业化阶段36-37
- 3.3 环境现状及演化态势37-42
- 3.3.1 环境现状37-40
- 3.3.2 环境质量指标构建40-42
- 3.3.2.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40
- 3.3.2.2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概述40
- 3.3.2.3 EP工具体构建步骤40-42
- 3.4 工业化对环境影响的计量检验42-45
- 3.5 小结45-47
- 第4章 污染成因分析47-49
- 4.1 能源利用率低,增长方式粗放47
- 4.2 经济结构不合理47-48
- 4.2.1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化47-48
- 4.2.2 工业结构重型化48
- 4.3 消费方式不合理48-49
- 第5章 对策建议49-55
- 5.1 根本策略49-53
- 5.1.1 调整经济结构49-52
- 5.1.1.1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实现能源多元化49-50
- 5.1.1.2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50-52
- 5.1.2 倡导绿色消费模式52-53
- 5.2 保障措施53-55
- 5.2.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环保科技创新53
- 5.2.2 加大环境保护治理投入53-54
- 5.2.3 完善环保立法、加大执法力度54
- 5.2.4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制度54-55
- 总结与展望55-57
- 致谢57-58
- 参考文献58-64
- 附录64-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67-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诤岚;结构性污染成因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陈玉和;;新型工业化目标下资源环境问题探析[J];北方经济;2007年03期
3 张赞;;中国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J];财经科学;2006年02期
4 于法稳,刘永涛;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5 林翰章;;论工业布局与环境保护[J];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6年06期
6 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03)[J];当代财经;2006年07期
7 冯浩;王丽梅;;资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8 “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组;对工业化的重新认识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03期
9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10 吴玉萍,董锁成,宋键峰;北京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计量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新英;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2 赵海霞;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质量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3 李达;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玉媚;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黄莲子;浙江工业化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00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00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