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美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核算及比较

发布时间:2017-09-06 02:32

  本文关键词:中美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核算及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中美居民消费 直接碳排放 碳排放核算


【摘要】: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居民消费碳排放已经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因此从居民角度研究碳排放对节能减排有重要的意义。居民生活引致的碳排放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直接消耗能源导致的碳排放;另一部分是"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导致的间接碳排放。基于碳排放系数方法,对中美两国居民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居民生活消费中的直接碳排放进行了定量的核算,在测算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其异同。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居住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煤炭和电力两大方面,美国居民居住碳排主要集中在电力和天然气两个方面;(2)天然气和电力成为中国居民居住碳排放量的两个增长点;(3)两国居民交通碳排放量占比均较大,但是中国居民交通碳排放仅为美国居民碳排放量的八分之一;(4)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直接碳排放量均逐年上涨,美国居民近些年则呈现略微下降趋势;美国居民直接碳排放量是中国居民直接碳排放总量的约3倍左右。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中美居民消费 直接碳排放 碳排放核算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303019) 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XDA05150600;XDA05140103) 校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22142018/20132142001)
【分类号】:X196;F126.1
【正文快照】: 近些年许多国家研究表明,由于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居民消费导致的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工业用能消费量及CO2排放量,成为各国能源消费和CO2排放新的主要增长点(董会娟,201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彦德;吕斌;冯超;;“十三五”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与节能[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2 邢芳芳;欧阳志云;王效科;段晓男;郑华;苗鸿;;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09期

3 刘晶茹;Glen P.Peters;王如松;杨建新;;综合生命周期分析在可持续消费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4 曹国良,张小曳,王丹,郑方成;中国大陆生物质燃烧排放的污染物清单[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4期

5 凤振华;邹乐乐;魏一鸣;;中国居民生活与CO_2排放关系研究[J];中国能源;2010年03期

6 姚亮;刘晶茹;王如松;;中国城乡居民消费隐含的碳排放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4期

7 董会娟;耿涌;;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北京市居民消费碳足迹研究[J];资源科学;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2 杨磊;李贵才;林姚宇;;影响城市居民碳排放的空间形态要素[J];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2期

3 刘达;康薇;;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年04期

4 朱力;林逢春;陆慧萍;;上海市闵行区居民低碳生活现状调查及启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1期

5 冯素飞;蒋高明;孔令杰;许凤娜;李勇;李彩虹;张素荣;;农业生物质资源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秸秆转化效率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1期

6 蒲春玲;余慧容;;新疆低碳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7 吉木色;郭秀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8 肖周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CO_2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4期

9 曾静静;张志强;曲建升;李燕;刘莉娜;董利苹;;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10 吴玉鸣;吕佩蕾;;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J];桂海论丛;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志军;李俊;陈祥松;吴金勇;姚建铭;;秸秆、蓝藻和餐厨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进展与探讨[A];安徽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冯蕊;陈胜男;;国内外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估算方法比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Bryce L.Nordgren;;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季节性变化(英文)[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田宏伟;邓伟;申占营;陈海波;杜子璇;;生物质燃烧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6 谢永琴;王芳;;北京发展低碳城市的森林模式探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李阳;徐晓斌;林伟立;赵花荣;;基于观测的污染气体区域排放特征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9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3年

9 宋强玉;葛新权;;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环渤海地区的CO_2排放测量方法运用与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10 董广忠;阮焘;陈宗海;;碳交易过程中碳排放估算方法综述[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论文集(第15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光华;高寒地区利用太阳能改善农户热舒适性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秦静;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何秋生;我国炼焦生产过程排放的颗粒物和挥发有机物的组成特征、排放因子及排放量初步估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陈琳;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李国柱;区域农村生活能源生态经济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连进军;生物质燃烧烟雾和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及其烷基取代物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梅;电喷雾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张鹤丰;中国农作物秸秆燃烧排放气态、颗粒态污染物排放特征的实验室模拟[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尧;玉米秸秆腐解复合菌系CSS-1的构建、菌群组成及腐解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臧艳茹;膨化技术制备颗粒饲料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钦凤;稻草秸秆成分分离及其水解液的发酵制取乙醇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冯蕊;城市居民生活消费CO_2排放估算方法及应用初步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6 韩英;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中国区域大气CH4垂直柱浓度时空特征[D];南京大学;2011年

7 吕梦瑶;重庆城市灰霾的统计分析与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许盛;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国君;中国CH_4柱浓度时空分布及排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苏继峰;秸秆焚烧对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2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3 毛中根;;可持续消费与构建和谐社会[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1期

4 郎一环,王礼茂,王冬梅;能源合理利用与CO_2减排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5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6 杜祥琬;;能源革命——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田晓瑞,舒立福,王明玉;1991~2000年中国森林火灾直接释放碳量估算[J];火灾科学;2003年01期

8 王效华;胡晓燕;;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9 王冰妍,陈长虹,黄成,赵静,戴懿;低碳发展下的大气污染物和CO_2排放情景分析—上海案例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4年03期

10 戴彦德;朱跃中;;重塑能源 实现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秀;上海市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801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01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f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