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经济学流派的比较与新李斯特学派的必要性
本文关键词:演化经济学流派的比较与新李斯特学派的必要性
更多相关文章: 李斯特 老制度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 新李斯特学派 演化经济学
【摘要】:老制度学派和新熊彼特学派是演化经济学的两个主要学派,虽然他们与李斯特学说具有许多共同性,但这两个学派基本上都是以发达经济为研究对象的,没有区分欠发达与发达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差异,在运用于对发展中国家经济进行研究时,缺乏理论针对性,无法使用演化经济学的情景与脉络特定的研究方法,提出的经济政策也不能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利益。因此,有必要在演化经济学中创建新李斯特学派,使其与老制度学派和新熊彼特学派并称为演化经济学的三大主要流派。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李斯特 老制度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 新李斯特学派 演化经济学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新经济思想史研究”(10XNJ015)
【分类号】:F091.349
【正文快照】: 在演化经济学的诸流派之中,欠发达经济问题一直是个被严重忽视的主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派没有与李斯特经济学等民族主义经济学研究传统联系起来。例如,在老制度学派的学者看来,德国历史学派(包括李斯特)“只是去发展一系列主张,以指导德国的政策,并证明这些政策对德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开年;李斯特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李格特经济学说研究之一[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杜丽群;投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关于李斯特投资理论的几点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王仲君;李斯特的一国经济本土化思想及其意义[J];经济问题;2003年05期
4 瞿茜;李斯特的爱国主义经济思想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5年01期
5 仲济垠;;历史对逻辑的批判——斯密与李斯特经济学说的比较[J];学习与探索;1989年06期
6 王师勤 ,田黎瑛;李斯特经济发展阶段论评介[J];求是学刊;1988年05期
7 张军,孙宁;从李斯特经济增长理论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J];经济学动态;1995年03期
8 王仲君;李斯特的“国家生产力”理论及其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刘天申;;李斯特经济学说的再评价 兼论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经济理论的产生[J];经济科学;1979年01期
10 王师勤;;评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J];经济科学;198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蒋伏心;;十九世纪初反亚当·斯密理论的现实思考[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陈培文;曹恒轩;;三次产业划分理论评析[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则柯;怪诞经济学家的行为艺术[N];东方早报;2010年
2 叶德磊;经济学家的职责和素养[N];解放日报;2004年
3 李义平;市场经济与自主创新[N];经济参考报;2005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义平;勿入比较优势陷阱和摆脱凯恩斯主义依赖症[N];西安日报;2009年
5 胡泳;威尼斯何以衰落?[N];经济观察报;2003年
6 李义平;中国经济学家的比较优势[N];光明日报;2005年
7 刘兵勇;保护消费者还是保护生产者[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柏晶伟;着力避免比较优势陷阱和凯恩斯主义依赖症[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义平;转变增长模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陷阱[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卫兴华;“国民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荣军;财富、人与历史[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智聪;邓小平与李斯特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比较[D];河北大学;2010年
2 周颖;论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D];河北经贸大学;2014年
3 袁炜博;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学说介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张萌;比较视域中的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及现代意义[D];河北大学;2013年
5 王文龙;试论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03年
6 苗钟颖;解析“斯密问题”[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晓云;斯密与李斯特经济学研究方法之比较[D];河北大学;2006年
8 张均德;论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D];西南大学;2007年
9 谷江平;生态文明下的生产力新探[D];新疆大学;2007年
10 姜海波;《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概念[D];清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08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0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