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9-13 02:31
本文关键词: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
【摘要】: 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秉承社会公平理念,开始了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历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上,选择了一条均等发展、同步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被当做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方式上,急于求成,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对贫穷社会主义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那就是通过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然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在政策实践上的表现为:通过建立经济特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分配制度和所有制改革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后富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迅速实现了经济腾飞,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 党的十六大奏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缩小贫富差距、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一系列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解决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坚信,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定能够带领我们在逐步富裕过程中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贫富差距 共同富裕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92.7;D61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9-10
- 1.2 文献述评10-13
- 1.2.1 研究现状10-12
- 1.2.2 简要述评12-13
-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13
- 1.4 论文的创新13-14
- 第二章 公平均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14-30
- 2.1 引言14-15
- 2.2 公平均等思想产生的背景15-17
- 2.2.1 传统文化中均等主义思想的影响15
- 2.2.2 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思维定势的影响15-16
- 2.2.3 建国初期人民对平等的强烈诉求16-17
- 2.3 公平均等思想的实践17-26
- 2.3.1 消灭私有制与剥削制度17-19
- 2.3.2 “大集中小自由”的分配格局19-22
- 2.3.3 创办人民公社、发动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22-24
- 2.3.4 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均等:区域生产力的均衡布局24-26
- 2.4 公平均等思想及其实践的后果分析26-30
- 2.4.1 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26-28
- 2.4.2 没有解决激励问题,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28-29
- 2.4.3 区域均衡生产力布局忽视了地区间的比较优势,造成不同地区低水平平衡29-30
- 第三章 先富带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30-47
- 3.1 引言30-31
- 3.2 先富带动思想产生的背景31-34
- 3.2.1 公平均等发展思路的经验教训是先富带动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32-33
- 3.2.2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是先富带动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33-34
- 3.3 先富带动思想的实践34-40
- 3.3.1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34-37
- 3.3.2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分配制度改革37-40
- 3.4 先富带动思想及其实践的后果分析40-47
- 3.4.1 经济总量的变化40
- 3.4.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区域差距的变化40-43
- 3.4.3 经济特区的增长极效应和示范效应43-44
- 3.4.4 居民贫富差距的变化44-47
- 第四章 和谐共享: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与实践47-69
- 4.1 引言47-49
- 4.2 和谐共享思想产生的背景49-54
- 4.2.1 和谐共享思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9-51
- 4.2.2 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51-53
- 4.2.3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和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3-54
- 4.3 和谐共享思想的实践54-69
- 4.3.1 高度重视一次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制度改革55-56
- 4.3.2 通过“提低、扩中、调高”:二次分配制度改革56-59
- 4.3.3 大力发展劳动保障事业,让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59-62
- 4.3.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让不同地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62-66
- 4.3.5 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66-69
- 结束语69-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爱杰;现当代我国民族乡村政治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0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4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