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3:36
本文关键词: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产业空间集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形态。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其政府具有超强的干预经济的能力。各地政府大都希望通过政策力量来引导特定空间内的产业集聚。然而,很多通过政策吸引起来的产业空间集聚,并没有有效的引发空间集聚效应。因此,研究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作用机制就显得意义重大。 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本质是经济行为主体相互选择的结果,体现了行为主体在空间上的策略均衡。作为经济干预主体的政府,其介入影响着微观主体的空间策略选择。本文在战略性区位理论基础上,构建经济主体区位博弈模型及其均衡概念,研究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性诱发和效率促进机制。 本文首先从政策作用的层面上提出了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模式、空间载体及主要政策工具。为了探索政府政策对特定空间产业集聚形成的作用机理,本文第三章试图从霍特林空间-价格竞争模型出发,构建特定空间产业集聚的政策性诱发博弈机制。然而,我们发现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诱发机制存在着效率不足的问题。为了改变诱发效率不足的问题,本文第四章进一步构建了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政策促进博弈模型。结论认为,以政策促进产业集聚效率,,关键在于降低经济主体的非价格协作成本。围绕诱发和效率促进两个方面,本文第五章着重阐述提升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对策措施。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对策措施包括:改善投资环境、诱发优势产业集聚、产业融资政策、构建协作关系网络、塑造协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培育协作的制度环境和促进非正式组织机构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空间集聚 政策主导 区位租金 区位博弈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目录6-8
- 第一章 绪论8-17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8-10
- 1.1.1 问题的提出8-9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9-10
- 1.1.3 本文研究的方法10
- 1.2 产业空间集聚的文献综述10-13
- 1.2.1 “非战略性区位论”的观点11-12
- 1.2.2 “战略性区位理论”的观点12-13
- 1.3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13-17
- 1.3.1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13-14
- 1.3.2 本文的研究价值14-15
- 1.3.3 本文的结构安排15-17
- 第二章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17-25
- 2.1 产业空间集聚的模式及比较17-21
- 2.1.1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模式17-18
- 2.1.2 与其他空间集聚模式的比较18-21
- 2.2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的两大载体21-23
- 2.2.1 经济特区21
- 2.2.2 产业园区21-23
- 2.3 产业空间集聚的主要政策工具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性诱发机制25-38
- 3.1 产业空间集聚形成机理的一般演变25-27
- 3.1.1 空间交易成本节约的机理25-26
- 3.1.2 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的机理26
- 3.1.3 根植于本地网络的企业协作机理26-27
- 3.2 产业空间集聚的政策性诱发策略27-33
- 3.2.1 集聚过程中经济行为主体假设27-28
- 3.2.2 政策性诱发的博弈依据28-31
- 3.2.3 政策性诱发的博弈过程31-33
- 3.3 政策性诱发的效率问题33-37
- 3.3.1 政策作用不当的问题34-35
- 3.3.2 区域政策的竞争性问题35
- 3.3.3 诱发效率不足的现实表现35-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政策促进机制38-53
- 4.1 集聚效率促进的非价格协作模式38-39
- 4.1.1 区位竞争中的非价格协作行为38-39
- 4.1.2 集聚空间的非价格协作类型39
- 4.2 产业空间集聚效率的政策性促进策略39-44
- 4.2.1 集聚空间的非价格协作策略40-41
- 4.2.2 集聚效率促进的政策机制41-44
- 4.3 政策主导的产业空间集聚案例分析44-52
- 4.3.1 武汉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产业集聚44-47
- 4.3.2 长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47-50
- 4.3.3 成都高新技术园区产业集聚50-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产业空间集聚效率提升的对策措施53-61
- 5.1 改善政府的诱发行为53-54
- 5.1.1 改善集聚空间的基础设施53-54
- 5.1.2 诱导优势产业集聚54
- 5.1.3 降低集聚企业的融资成本54
- 5.2 效率促进政策机制的形成和完善54-60
- 5.2.1 构建分工协作的关系网络55-56
- 5.2.2 塑造分工协作的社会文化环境56-58
- 5.2.3 培育有利于协作的制度环境58
- 5.2.4 促进非正式组织机构的发展58-60
- 5.3 本章小结60-61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1-63
- 6.1 结论61-62
- 6.2 展望62-63
- 参考文献63-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6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英翘;陕西省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影响动因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4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4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