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型产业甄别的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潜力型产业甄别的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工业内部结构 主成分法 资本利润率 综合得分 经济增长 需求收入弹性 盈利能力 固定资产净值 工业销售产值 选择理论
【摘要】:正一、引言经济学界通常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把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先行产业等。产业选择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随着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更多地关注研究工业中主导产业的选择,而对于工业中潜力型产业的研究相对较少,也较少关注研究工业中潜力型产业的甄别问题。世界上发达国家工业内部结构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商学院;
【关键词】: 工业内部结构;主成分法;资本利润率;综合得分;经济增长;需求收入弹性;盈利能力;固定资产净值;工业销售产值;选择理论;
【基金】: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一般研究课题(2009IsIktjjx-105)
【分类号】:F062.9
【正文快照】: 很重要,作用还不是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一、引言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经济学界通常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的产业”。1李小建也认为,潜导产相互关系,把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业是指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卢文光;黄鲁成;王吉武;;新技术产业化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香;杨胜天;黄大全;朗杨;;我国省属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区域地理课程设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2 蔡云辉;会馆与陕南城镇社会[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姚山季;张立;;非沿江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探析——基于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之上[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4 姚娟;;我国房地产走向的社会学小析[J];才智;2008年23期
5 佟宝泉,黎鹏;略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与创新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6 黎鹏,张洪波;论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的客观存在性及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7 宋斌斌;;“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8 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9 陈林生,李刚;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与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4期
10 许文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与流动性过剩[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倪敏东;黄颖;罗明;汪雯婕;;空间与产业结合的近期建设规划探——以宁波市江东区近期实施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方;;关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论探讨[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5 樊杰;相伟;;区位论、空间结构与区域(空间)规划[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6 王士君;宋樝;;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郑克强;彭迪云;胡春林;卢有红;;江西产业结构服务化拐点预测及其政策涵义[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环北部湾城市地缘经济关系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韩强忠;;借势区位优势优化廊坊市产业结构[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张延华;姜昕;;以蓝色经济为引擎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考[A];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青岛市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温震;高新区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尹明;汽车产业成长影响变量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世宏;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中国服务业结构变迁[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逸;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瑞红;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毛世军;杭州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浩;产业结构变动对辽宁省经济影响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余亭;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增长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于婷婷;山东省金融增长极的选择与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孙刚;潍城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8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段晶晶;中国武术产业结构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磊;天津滨海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岭,魏薇,杨忠直;技术项目评价与选择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01期
2 张炯,叶元煦,张沈生;创新项目的技术选择评价及其指标体系[J];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02期
3 黄毓文,吴少林,黄小珍,柳青;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02期
4 傅毓维;杨贵彬;尹航;;民技军用中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08期
5 赵树宽;鞠晓伟;;技术评价模式演化与发展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03期
6 李纪珍;企业的多层次技术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06期
7 肖峰;中国技术发展的社会评价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3期
8 仝允桓,谈毅,饶祖海;基于内容与对象的技术评价方法匹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07期
9 董宏林;温淑萍;杨晓洁;;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02期
10 薛澜;技术预见的研究与实践——以APEC技术预见中心为例[J];世界科学;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民;“九五”期间工业内部结构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Z6期
2 张学成,周然飞,郑延安;黑龙江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梁书升,牟永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少数民族山区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朱轶斌;;唐山市工业内部结构特征实证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梁书升,牟永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湖南经济;1996年04期
6 宋永高;从不平衡中看平衡──世界各国铝工业内部结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1995年05期
7 梁书升,牟永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民族工作;1996年03期
8 白二平;唐五湘;;中国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9 任克秀;王义琛;;基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模式[J];价值工程;2011年16期
10 忻文;W有企im摆脱困境的可能性选择[J];管理现代化;199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世平;我市规模以下工业内部结构出现积极变化[N];新余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托亚 钟秀玲;GDP增速排名创新高意味着什么[N];新疆日报(汉);2014年
3 本报记者 陈学桦;打造“升级版”关键在调整[N];河南日报;2013年
4 记者 李小千;山东人均GDP突破2万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发改宣;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N];辽源日报;2005年
6 通讯员 傅吉青 记者 吴妙丽;浙江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两万亿元大关[N];浙江日报;2009年
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马凯;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N];经济日报;2006年
8 记者 张翼;用电量下降背后有三大“变化”[N];光明日报;2009年
9 本报通讯员 海邦庆 杨思恬 赵开田 本报记者 徐承德 汪海刚;铜山高地,,高在产业新水平[N];新华日报;2006年
10 本报评论员;高举新型工业化大旗 带动各业协调发展[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844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44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