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突破
发布时间:2017-09-13 23:37
本文关键词: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突破
更多相关文章: 苏联经济模式 邓小平 初级阶段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摘要】:苏联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第一种现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这一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建成了工业化强国,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所有制形式单一,经济结构失调和权力过度集中等弊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时代主题由战争革命向和平发展的转换,这一模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邓小平这一代领导人通过对这一模式的系统突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制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实现了对苏联经济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全方位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突破,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突破”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主要介绍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内容与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苏联经济模式的利弊;第三章主要介绍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突破的理论成就,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与苏联经济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邓小平经济理论,更好的进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苏联经济模式 邓小平 初级阶段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91.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导论10-17
- 0.1 研究主要问题及意义10-12
- 0.1.1 研究主要问题10-11
- 0.1.2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1-12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0.2.1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0.2.2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0.3 研究方法16-17
- 第1章 苏联经济模式17-26
- 1.1 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与确立17-19
- 1.1.1 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17-19
- 1.1.2 苏联经济模式的确立19
- 1.2 苏联经济模式的内容19-22
- 1.2.1 以公有制为主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20-21
- 1.2.2 高度集权的经济决策和行政命令体制21
- 1.2.3 非平衡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道路21-22
- 1.3 苏联经济模式的特点22-24
- 1.4 本章小结24-26
- 第2章 苏联经济模式的利弊26-34
- 2.1 苏联经济模式的利处26-29
- 2.1.1 建成了工业化强国26-27
- 2.1.2 保证了战争的胜利27-28
- 2.1.3 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28-29
- 2.2 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29-33
- 2.2.1 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29-30
- 2.2.2 经济结构严重失调30-31
- 2.2.3 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过度集中31-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邓小平对苏联经济模式的突破34-54
- 3.1 经济管理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35-40
- 3.1.1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必然性35-36
- 3.1.2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36-37
- 3.1.3 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和特征37-39
- 3.1.4 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39-40
- 3.2 开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40-48
- 3.2.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的必然性40-41
- 3.2.2 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理解41-44
- 3.2.3 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解44-46
- 3.2.4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义46-48
- 3.3 开创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48-52
- 3.3.1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形成的必然性48
- 3.3.2 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理解48-50
- 3.3.3 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解50-51
- 3.3.4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应坚持的原则51-52
- 3.4 本章小结52-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59-60
- 致谢60-61
- 作者简介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胜湘,刘俊;国家崛起模式的理论探析[J];当代亚太;2005年11期
2 段霞;邓小平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选择[J];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金秀;[N];中国财经报;2007年
本文编号:846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4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