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论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7-09-15 19:17

  本文关键词:论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


  更多相关文章: 政治经济学 辩证法 价值构成 共有制


【摘要】:论文依据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等文本,系统论述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试图拓现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层面。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蒲鲁东的一系列批判中,形成了他们思想的“有决定意义之点”并“首次作了科学的”表述。因此,深入研究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论文要点如下: 第一,蒲鲁东于1840年发表了他的一部重要著作《什么是所有权》,因为他在书中提出“资本主义的财产就是盗窃”①的观点而扬名于世。1846年他发表《贫困的哲学》一书,其中系统宣扬他的改良主义经济观点。1848年初,蒲鲁东写了《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书,以一个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改革家的面貌出现并且提出一系列社会改良计划。因为他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帜,所以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的工人运动中颇具影响力。蒲鲁东的早期著作是从法权方面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但是没有从经济方面批判资产阶级。《贫困的哲学》作为蒲鲁东建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要著作,分别从经济学、价值、分工、人口等方面更加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蒲鲁东力求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门新的科学,用来解决以往经济学家没有能力解决的棘手问题。本文从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入手,详细分析他的经济学观点和他建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 第二,《贫困的哲学》在蒲鲁东看来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还是一部哲学著作。蒲鲁东的目的是,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哲学理论的框架,为他的社会改革方案提供理论支撑。蒲鲁东的这种尝试也得到马克思的赞许,并且还使马克思也开始关注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在《贫困的哲学》中,蒲鲁东提出“解决经济范畴之间矛盾”的“系列辩证法”、价值构成论、可以克服所有经济运动中产生“有害结果”的“第三种社会形式”、互助论、批判共有制国家等等。其中,“平等”原则是蒲鲁东一直关心的问题。所以,怎样消除资产阶级罪恶的根源,实现“平等”是构成蒲鲁东的社会改革方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蒲鲁东在《什么是所有权》一书中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宣战,这也引起马克思对他的关注。但是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解决问题时处处折衷的蒲鲁东。他没有证明工人阶级自身蕴藏的巨大力量,他认为,通过永恒的公式可以平衡所有冲突和矛盾。例如,共有制虽然是作为解决所有权的“反题”出现,但是和所有已经出现的经济范畴一样,共有制也存在“有害的”一面,所以共产主义国家不是工人阶级和贫苦人民的最好的归宿。这其中,涉及到蒲鲁东的阶级观和对共产主义的批判。 最后,文章比较了马克思和蒲鲁东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的不同观点。着重分析了蒲鲁东的理论著述中对现实社会仍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思想素材。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辩证法 价值构成 共有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9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1章 蒲鲁东其人及其思想13-16
  • 1.1 蒲鲁东13-14
  • 1.2 无政府主义者14-16
  • 第2章 蒲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6-27
  • 2.1 政治经济学17-23
  • 2.1.1 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18-20
  • 2.1.2 价值构成理论20-23
  • 2.2 蒲鲁东和平改良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23-27
  • 2.2.1 劳动货币23-25
  • 2.2.2 无息信贷25-27
  • 第3章 蒲鲁东的阶级观和共有论27-44
  • 3.1 蒲鲁东的阶级观29-34
  • 3.1.1 关于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组成联盟的主张29-31
  • 3.1.2 阶级协调31-34
  • 3.2 共有制理论34-44
  • 3.2.1 “公正”——共产主义的政治依据35-39
  • 3.2.2 解决矛盾的公式——第三种社会形式(自由)39-44
  • 第4章 蒲鲁东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44-54
  • 4.1 蒲鲁东的历史观44-49
  • 4.2 系列辩证法49-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福生;;论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性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王福生;论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性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3 李巾;魏方方;;私有权的价值——读《什么是所有权》[J];法制与社会;2006年23期

4 江莹;;论蒲鲁东无政府主义的特性和根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05期

5 王宏吉;;为什么蒲鲁东主义在巴黎公社时期仍有重大影响[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4期

6 余源培;付畅一;;马克思与蒲鲁东关系之历史演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07期

7 王福生;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的辩证法——以《共产党宣言》为例[J];求是学刊;2005年01期

8 刘惠林;《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J];哲学研究;1978年10期

9 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J];哲学研究;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858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58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7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