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弹性脱钩理论的我国碳排放及经济增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0 19: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弹性脱钩理论的我国碳排放及经济增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 脱钩效应


【摘要】:首先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对2000—2011年我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运用脱钩理论进一步剖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弱脱钩关系,即碳排放增加的幅度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据此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 影响因素 经济发展 脱钩效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异质性主体行为的产业集群低碳演化模型及其仿真研究”(71271159)
【分类号】:X196;F124.1
【正文快照】: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位于世界前列,然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增加以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导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碳排放量仍然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提出的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忠民;宋凯;孙耀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实证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1年14期

2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3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4 田立新;张蓓蓓;;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锋;徐喜辉;龙如银;韩宇;;我国碳排放区域差异性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11期

2 陈孟婷;陈超;洪立;;经济发展视角下的碳排放探讨[J];北方经贸;2014年11期

3 侯建朝;史丹;;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6期

4 孙建;毛明明;;重庆制造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年11期

5 柏玲;姜磊;;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人均碳排放收敛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陈兆荣;;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杨俊;刘年康;;要素投入、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重庆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迟远英;牛东晓;沈滢;刘志;;基于协整的影响我国碳排放因素的模型研究[J];华东电力;2010年05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徐大丰;;低碳经济导向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基于上海产业关联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张正帅;;我国零售业低碳运行的对策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长波;张力小;栗广省;;中国农村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核算[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郭正权;基于CGE模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模拟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2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燕平;辽宁省能源消耗及CO_2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刚;冯霄;;基于能量集成的CO_2减排量的确定[J];化工进展;2006年12期

2 师博;;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导效应分析——一项基于指数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3 李忠民;姚宇;庆东瑞;;产业发展、GDP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11期

4 高振宇;王益;;我国生产用能源消费变动的分解分析[J];统计研究;2007年03期

5 李玉文,徐中民,王勇,焦文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5期

6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7 杜婷婷;毛锋;罗锐;;中国经济增长与CO_2排放演化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8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9 冯相昭;邹骥;;中国CO_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10 佘群芝;;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批评综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一倍[J];节能与环保;2009年06期

2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6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7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889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89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