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17-09-21 01:19

  本文关键词: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


  更多相关文章: 人力资本积累 动态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绩效主要决定于下列三个因素:(1)人力资本积累;(2)技术进步;(3)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升级)。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积累。基于此,整个分析按照动态比较优势展开。人力资本积累促使技术进步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一方面,经济发展从低级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技术向高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技术升级,使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速度,从而使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的表现,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的动态演化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使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演变。 本文回答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的问题,从下列四个方面阐述:(1)动态比较优势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2)动态比较优势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指导原则?(3)动态比较优势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指导原则?(4)动态比较优势为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指导原则? 对于第一个问题,本文把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动态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和发展中国家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结合说明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 对于第二个问题,本文认为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指导原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当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较快,其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较强导致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速度,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使其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且能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其稳态经济增长率,即使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经济差距,也能有效地达到与发达国家经济收敛;否则,反之。这解释同样是实行开放经济政策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经济发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绩效。因此,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指导原则。 对于第三个问题,一方面,通过适宜技术的内生决定机制的阐释和适宜技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由此可知:健康的经济增长建立在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路径之上。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使其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效用进而提高其稳态经济增长率从而使得其经济逐渐与发达国家经济收敛。这说明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践是成功。这从正面说明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政府违反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路径(赶超技术)的主观意图,是想突破技术水平低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克服资本密集型产业(重工业)薄弱对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国民经济尽快增长,进而用最短的时间达到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通过扭曲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以动员资源和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成本,并建立相应的资源计划配置体系和剥夺企业自主权以保证资源优先配置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样,经济增长路径建立在违反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路径之上。它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从而无法发挥其动态比较优势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是缓慢的。这说明违反动态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践是失败的。这从反面说明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指导原则。正反两个角度验证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路径的指导原则。 对于第四个问题,发展中国家要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必须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改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使本国人力资本积累以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这样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其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结构,使其发挥动态比较优势的效用,才有可能不断进入更新、更先进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差距,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因此,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 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动态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人力资本积累 动态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24;F061.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12
  • 1 导论12-24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2-15
  • 1.1.1 研究背景12-13
  • 1.1.2 现实意义13-15
  • 1.1.3 理论意义15
  • 1.2 研究方法15-16
  • 1.3 文献综述16-22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6-20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20-21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简评21-22
  • 1.4 本文结构22-24
  • 2 动态比较优势简要的评述24-44
  • 2.1 引言24-25
  • 2.2 动态比较优势的演进脉络25-37
  • 2.2.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论25-30
  • 2.2.2 里昂惕夫之谜30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比较优势理论30-33
  • 2.2.4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33-37
  • 2.3 动态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37-41
  • 2.3.1 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观点37-39
  • 2.3.2 动态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39-41
  • 2.4 发展中国家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41-43
  • 2.4.1 动态比较优势形成的生产要素41
  • 2.4.2 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机制41-42
  • 2.4.3 动态比较优势的直接形成机制42-43
  • 2.5 小结43-44
  • 3 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比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44-64
  • 3.1 引言44-46
  • 3.2 模型分析46-54
  • 3.2.1 基本模型47-49
  • 3.2.2 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49-53
  • 3.2.3 比较分析53-54
  • 3.3 实证分析54-60
  • 3.3.1 计量模型的设定和数据54-55
  • 3.3.2 计量模型的回归结果和评价55-56
  • 3.3.3 回归结果分析56-60
  • 3.4 技术吸收和创新能力促进发展中国家动态技术进步60-63
  • 3.4.1 基于技术吸收的动态技术进步模型60-61
  • 3.4.2 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动态技术进步模型61-63
  • 3.5 小结63-64
  • 4 动态比较优势、适宜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64-87
  • 4.1 引言64-65
  • 4.2 适宜技术的内生决定机制65-70
  • 4.2.1 技术选择的适宜性65-67
  • 4.2.2 技术选择与人力资本积累相匹配67-70
  • 4.3 模型分析70-78
  • 4.3.1 前提假设71
  • 4.3.2 技术和偏好71-72
  • 4.3.3 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关系72
  • 4.3.4 竞争均衡72-75
  • 4.3.5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动态技术进步75-77
  • 4.3.6 动态经济增长77-78
  • 4.4 原因分析78-83
  • 4.4.1 资本积累78-81
  • 4.4.2 金融健全程度81-82
  • 4.4.3 收入分配82-83
  • 4.5 经验分析83-86
  • 4.5.1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义83-84
  • 4.5.2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84-86
  • 4.5.3 对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86
  • 4.6 小结86-87
  • 5 动态比较优势、赶超技术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87-116
  • 5.1 引言87-89
  • 5.2 赶超技术发展经济的背景89-92
  • 5.2.1 主流经济增长思想的影响89-91
  • 5.2.2 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现代化抱负91-92
  • 5.3 模型分析92-104
  • 5.3.1 前提假设93-94
  • 5.3.2 扭曲相对价格94-96
  • 5.3.3 资源计划配置体系96-97
  • 5.3.4 剥夺企业自主权97-104
  • 5.3.5 结论104
  • 5.4 原因分析104-111
  • 5.4.1 扭曲相对价格引起国民经济福利损失105-106
  • 5.4.2 资源计划配置体系造成经济效率低下106-109
  • 5.4.3 扭曲的产业结构抑制经济增长速度109-111
  • 5.5 经验分析111-114
  • 5.5.1 苏联工业化的进程111-112
  • 5.5.2 苏联工业化的基本特征112-113
  • 5.5.3 对苏联工业化的分析113-114
  • 5.6 小结114-116
  • 6 动态比较优势、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116-140
  • 6.1 引言116-117
  • 6.2 实证分析117-128
  • 6.2.1 动态产业结构升级117-118
  • 6.2.2 研究变量和研究样本118-119
  • 6.2.3 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变量平稳性和协整关系检验119-120
  • 6.2.4 VAR模型检验120-123
  • 6.2.5 人力资本积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因分析123-128
  • 6.3 国际经验分析128-133
  • 6.3.1 产业地理集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28-130
  • 6.3.2 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30-132
  • 6.3.3 企业组织形式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32-133
  • 6.4 存在的主要问题133-139
  • 6.4.1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积累投资不足的主要问题133-136
  • 6.4.2 人力资本积累投资不足的衍生后果136-137
  • 6.4.3 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投资的作用137-139
  • 6.5 小结139-140
  • 7 结论与政策含义140-145
  • 7.1 主要结论140-141
  • 7.2 主要贡献141-142
  • 7.3 政策含义142-144
  • 7.4 主要不足144-14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45-146
  • 附录146-155
  • 附录A146-152
  • 附录B152-154
  • 附录C154-155
  • 参考文献155-163
  • 后记163-1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汝岱;朱诗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008年02期

2 刘长生;简玉峰;;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J];财贸研究;2009年02期

3 张明星;孙跃;朱敏;;技术模仿、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模型和经济增长[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5期

4 李杏;;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吸收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12期

5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6 王弟海;龚六堂;李宏毅;;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和经济增长——以中国跨省数据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03期

7 袁江;;强制性技术变迁、二元分化与中国通货膨胀模型[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8 韩民春;徐姗;;国外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9 魏枫;;由模仿通向创新之路——低价工业化与经济增长路径[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张斌盛;唐海燕;;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吸收能力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流量指标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亚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王世军;综合比较优势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诸葛秀山;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91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91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