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差异化与社会福利增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3:14
本文关键词:商品差异化与社会福利增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商品差异化 服务业发展 社会福利增进 差异化有效供给 差异化战略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增长是社会福利增进的助推器。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人均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达到相当规模,一方面,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加强,经济增长对于社会福利增进的推动作用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所衍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凸现,人们的生活日益严重地受到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精神空虚等问题的困扰,效用满足程度降低,社会福利水平下降,经济增长对社会福利增进的正面作用正在部分甚至全部被其外部不经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抵消。既从经济增长的视角去探寻与发掘社会福利增进的源泉与途径,也从新的更广阔的视角去探寻与发掘社会福利增进的源泉与途径,无疑是正确、明智的选择。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对商品经济形态的研究,均以对商品的高度抽象为前提。这一抽象对理论研究而言无疑是必需的,但也要看到,正是这一抽象,使人们忽略了商品千姿万态的个性化存在和商品从单一形态到差异化形态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巨大福利效益。本文将迈克尔·波特的差异化战略管理思想引入社会福利增进的经济学研究框架,指出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阶段,差异化商品种类的丰富及其与消费需求匹配结构的优化,必将成为推动社会福利持续增进的首要力量。本文由五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基于对社会福利学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基础的剖析,揭示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现代福利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现代产权理论、环境经济学、二元经济理论、核心竞争优势理论等对社会福利增进研究的贡献与启示。 第二部分,区分商品所具有的满足大众消费者的一般性效用与满足少数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差异性效用;辨析消费者对商品两种效用的不同需求规律;分别消费者对差异性商品不存在偏好、存在偏好等情形,阐明差异性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变动关系的特性;基于对差异化商品市场特性和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局限性的分析,提出“最适差异化空问”范畴,并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对差异化商品生产厂商获得长期超额利润的可能性及其条件进行探讨。 第三部分,通过对商品差异化可弱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丰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可激发消费者新的欲望与想象等作用的论证,阐明差异化商品消费的福利效应;通过对商品差异化与要素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剖析,阐明差异化商品生产的福利效应;通过对信息对称和非对称条件下的差异化商品交换可实现帕累托改进的论证,阐明差异化商品交换的福利效应;通过对商品差异化的研发成本、营销成本、附加服务成本、交易成本、学习成本与机会成本的系统分析,阐明通过商品差异化增进社会福利所需支付的代价。 第四部分,创造性地提出服务圈理论,在依据该理论对服务业进行科学分类、功能定位和阐明服务业发展与商品差异化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等方法就服务业发展对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善、交易成本与运营成本节约,进而对社会福利增进的作用进行探讨;借助服务商目标客户群体的交叉程度、服务商与目标客户群体信息对称程度两大指标,对服务商之间的差异化博弈模式进行研究。 第五部分,基于对商品差异化放大市场失灵、降低规模效益等负面效应的分析,通过对商品差异化与零配件标准化关系的论述,阐明实现差异化商品生产规模优化的途径;通过对真实性差异化与虚假性差异化、显性差异化与隐性差异化、长期性差异化与短期性差异化、高附加值差异化与低附加值差异化、低端差异化与高端差异化等关系的论述,阐明增加商品差异化有效供给的道路;通过对商品差异化战略实施与宏观管理关系的论述,阐明区域差异化战略的设计思路与科学架构。
【关键词】:商品差异化 服务业发展 社会福利增进 差异化有效供给 差异化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14.3;F061.4;F2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插图索引14-15
- 附表索引15-16
- 第1章 绪论16-21
- 1.1 研究背景16-17
- 1.2 主要研究内容17-19
- 1.3 研究基本思路19
- 1.4 主要研究方法19-20
-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20-21
- 1.5.1 研究重点20
- 1.5.2 研究难点20
- 1.5.3 研究创新点20-21
- 第2章 商品差异化与社会福利增进理论评述21-39
- 2.1 社会福利增进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选择21-24
- 2.1.1 物质财富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困惑21-22
- 2.1.2 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增进的关联与矛盾22-24
- 2.2 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发展轨迹与演变24-30
- 2.2.1 功利主义哲学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24-25
- 2.2.2 旧福利经济学对福利经济学的贡献25-26
- 2.2.3 新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26-28
- 2.2.4 现代福利经济学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发展28-30
- 2.3 相关学科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30-35
- 2.3.1 心理学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30-31
- 2.3.2 外部性理论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31-32
- 2.3.3 现代产权理论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32-33
- 2.3.4 环境经济学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33-34
- 2.3.5 二元经济理论对社会福利增进理论的贡献34-35
- 2.4 商品差异化为社会福利增进另辟蹊径35-39
- 2.4.1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35-37
- 2.4.2 社会福利增进研究的新视角37-39
- 第3章 商品效用二分性与差异性商品需求特性39-54
- 3.1 商品消费效用的二分性39-42
- 3.1.1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与两类不同性质的需要39-40
- 3.1.2 商品的一般性效用与差异性效用40-41
- 3.1.3 商品的一般性效用评价与差异性效用评价41-42
- 3.2 差异性商品的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42-54
- 3.2.1 一般性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与需求曲线42-43
- 3.2.2 差异性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与需求曲线43-45
- 3.2.3 具有折点的差异性商品个人需求曲线45-47
- 3.2.4 从单一差异性商品需求曲线到多样差异性商品需求曲线47-51
- 3.2.5 差异性商品市场需求曲线51-52
- 3.2.6 差异化商品市场与无差异化商品市场的社会福利水平差异52-54
- 第4章 差异化商品市场特性与“最适差异化空间”54-72
- 4.1 商品差异化供应链构成及市场环境分析54-55
- 4.1.1 差异化商品供应链构成环节54
- 4.1.2 商品差异化供应链各环节的市场环境与利润回报率54-55
- 4.2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与差异化商品市场特性55-64
- 4.2.1 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55-57
- 4.2.2 品质差异化商品市场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57-60
- 4.2.3 空间差异化商品市场与霍特林模型60-64
- 4.3 “最适差异化空间”与稳定的超额利润64-72
- 4.3.1 最适差异化空间及其制约因素64-67
- 4.3.2 “最适差异化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67-69
- 4.3.3 有关“最适差异化空间”的几点说明69-72
- 第5章 差异化商品消费、生产、交换与社会福利增进72-97
- 5.1 差异化商品消费与社会福利增进72-75
- 5.1.1 商品差异化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的弱化72-74
- 5.1.2 商品差异化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丰富74-75
- 5.1.3 商品差异化与消费者新的欲望与想象的激发75
- 5.2 差异化商品生产与社会福利增进75-83
- 5.2.1 差异化商品生产与社会福利增进的可持续性75-77
- 5.2.2 差异化、专业化分工与劳动生产效率77-78
- 5.2.3 差异化、产业聚集与生产要素产出效率78-79
- 5.2.4 差异化与商品市场覆盖率79-81
- 5.2.5 商品差异化与全要素生产率81-83
- 5.3 差异化商品交换与社会福利增进83-89
- 5.3.1 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83-85
- 5.3.2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差异化商品交换与帕累托改进85-87
- 5.3.3 信息对称条件下差异化商品交换与帕累托改进87-88
- 5.3.4 差异化商品交换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局限性88-89
- 5.4 商品差异化成本及其构成89-97
- 5.4.1 商品差异化研发成本89-90
- 5.4.2 商品差异化营销成本90-91
- 5.4.3 商品差异化附加服务成本91-92
- 5.4.4 商品差异化交易成本92-94
- 5.4.5 商品差异化学习成本94-95
- 5.4.6 商品差异化机会成本95-97
- 第6章 服务业、差异化与社会福利增进97-114
- 6.1 服务业的内涵与分类97-103
- 6.1.1 服务业的内涵及其特征97-98
- 6.1.2 服务业现行分类方法及其局限性98-100
- 6.1.3 服务圈理论:生产者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的联动100-103
- 6.2 服务业、差异化与社会福利增进103-110
- 6.2.1 服务业发展与商品差异化103-104
- 6.2.2 服务业发展与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104-108
- 6.2.3 服务业发展与劳动要素对自然资源的强化108
- 6.2.4 服务业发展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108-110
- 6.2.5 服务业发展与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降低110
- 6.3 服务业差异化博弈模式选择110-114
- 6.3.1 影响服务业差异化博弈的因素110-112
- 6.3.2 服务业差异化博弈模式选择112-114
- 第7章 与差异化战略实施相关的若干问题114-131
- 7.1 差异化与标准化114-117
- 7.1.1 实体商品差异化与零配件标准化114-115
- 7.1.2 服务差异化与服务标准化115-117
- 7.2 要素禀赋特征与差异化商品供应链跨国分布117-120
- 7.2.1 要素禀赋特征及其流动性117-119
- 7.2.2 隐藏在差异化商品供应链跨国分布下的国际二元经济结构119-120
- 7.3 差异化战略的正确实施与商品差异化的有效供给120-126
- 7.3.1 真实性差异化与虚假性差异化120-121
- 7.3.2 显性差异化与隐性差异化121-122
- 7.3.3 长期性差异化与短期性差异化122-123
- 7.3.4 高附加值差异化与低附加值差异化123
- 7.3.5 低端差异化与高端差异化123-126
- 7.4 商品的差异化与政府的宏观管理126-131
- 7.4.1 对商品差异化施以宏观管理的必要性126-128
- 7.4.2 社会福利目标统取下的区域差异化战略架构128-131
- 结论131-134
- 参考文献134-141
- 致谢141-142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崴;;试论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与演变[J];国际经贸探索;2009年12期
2 张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特征[J];经济科学;1998年05期
3 陈圻;;总成本领先战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10期
4 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年02期
5 梁琦;;空间经济学:过去、现在与未来——兼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J];经济学(季刊);2005年03期
6 许崴;;圈层构建法——服务业体系新探[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7 董长瑞;“收入均等化”理论评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范为桥;心理福利的概念与范畴——关于福利的心理学思考[J];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9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与中国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2年04期
10 许崴;;试论服务业差异化竞争模式与服务标准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湖南大学 许崴;[N];光明日报;2009年
2 闾海琪;[N];中国信息报;2008年
,本文编号:8920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9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