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增长评价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循环经济的经济增长评价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增长 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循环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区域评价
【摘要】:经济增长问题一直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资源环境的硬约束下,选择一条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之路,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增长评价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循环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入手,对自然资本概念进行界定,系统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循环经济的关系。论述了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本的内在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其次,建立了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模型,对中国内地各地区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状态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中国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评价。 再次,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调用SPSS软件的regression模块对20年来中国内地主要污染物与人均国民收入进行回归拟合,估计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四,系统论述了中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提出了若干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建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模型,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对2004年广东省21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广东省1995-2020年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趋势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 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循环经济 灰色关联分析 区域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河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1.2
【目录】:
- 前言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37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4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4-34
- 1.2.1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14-22
- 1.2.2 国内外有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主要观点22-29
- 1.2.3 国内外循环经济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29-34
- 1.3 主要研究方法34-35
- 1.4 本文的体系结构和技术路线35-36
- 1.5 本文创新之处36-37
- 第二章 自然资本、经济增长与循环经济37-57
- 2.1 自然资本的基本概念37-43
- 2.1.1 自然资源37-40
- 2.1.2 自然环境40-42
- 2.1.3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2-43
- 2.2 自然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43-48
- 2.2.1 自然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43-44
- 2.2.2 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44-46
- 2.2.3 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46-48
- 2.3 经济可持续增长对自然资本的要求48-50
- 2.3.1 经济可持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要求48-49
- 2.3.2 经济可持续增长对自然环境的要求49-50
- 2.4 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50-55
- 2.4.1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50-53
- 2.4.2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53-55
- 2.5 本章小结55-57
- 第三章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57-79
- 3.1 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的指标研究57-62
- 3.1.1 绿色核算方法57-58
- 3.1.2 生态足迹58-59
- 3.1.3 真实储蓄59-60
- 3.1.4 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60
- 3.1.5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0-61
- 3.1.6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61
- 3.1.7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61-62
- 3.2 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设计与计算62-65
- 3.2.1 生态压力指数的设计与计算62-65
- 3.3 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65-72
- 3.3.1 指标的选取65-66
- 3.3.2 定量评价的计算过程66-70
- 3.3.3 定量评价分析70-72
- 3.4 中国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长期变化趋势定量评价72-78
- 3.4.1 指标的选取72-73
- 3.4.2 生态环境压力长期趋势评价计算过程73-76
- 3.4.3 生态环境压力长期趋势评价76-78
- 3.5 本章小结78-79
- 第四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与应用79-91
- 4.1 模型的基本形式与研究结果79-83
- 4.2 EKC假说经验研究的评述83-84
- 4.3 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估计与拟合分析84-89
- 4.3.1 数据选取84-87
- 4.3.2 标准模型的估计与结果分析87-89
- 4.4 本章小结89-91
- 第五章 经济增长走循环经济之路的适应性研究91-107
- 5.1 中国建设循环经济的必要性91-98
- 5.1.1 是中国改善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需要91-94
- 5.1.2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战略的有效手段94-95
- 5.1.3 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95-96
- 5.1.4 有助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96-97
- 5.1.5 有助于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挑战、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97-98
- 5.2 中国建设循环经济的可行性98-106
- 5.2.1 中国的循环经济实践98-104
- 5.2.2 中国推行循环经济的现有政策法律体系104-106
- 5.3 本章小结106-107
- 第六章 循环经济实现路径与实施策略研究107-133
- 6.1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实践评述107-114
- 6.1.1 日本的循环经济实践107-109
- 6.1.2 德国的循环经济实践109-111
- 6.1.3 其他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111-114
- 6.1.4 国外循环经济实践对中国的借鉴与启迪114
- 6.2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清洁生产114-118
- 6.2.1 清洁生产的概念114-115
- 6.2.2 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和制度建议115-118
- 6.3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生态工业园118-120
- 6.3.1 生态工业园的概念119
- 6.3.2 生态工业园的主要类型119
- 6.3.3 推行生态工业园的政策和措施建议119-120
- 6.4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指标—绿色 GDP120-124
- 6.4.1 绿色 GDP的概念和涵义121
- 6.4.2 绿色 GDP的意义121-123
- 6.4.3 实施绿色 GDP的难点123-124
- 6.5 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提高资源生产率124-129
- 6.5.1 资源生产率的概念124-126
- 6.6.2 资源生产率与 IPAT方程126-128
- 6.6.3 关于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措施建议128-129
- 6.6 实施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完善的法律体系129-132
- 6.6.1 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129-130
- 6.6.2 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思路建议130-132
- 6.7 本章小结132-133
- 第七章 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评价133-167
- 7.1 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理论指标体系133-139
- 7.1.1 指标的设计原则134-135
- 7.1.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135-136
- 7.1.3 循环经济建设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136-139
- 7.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模型139-143
- 7.2.1 建模思路139-140
- 7.2.2 模型测算140-143
- 7.3 实证研究143-166
- 7.3.1 研究对象的选取143-144
- 7.3.2 广东省21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144-159
- 7.3.3 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趋势评价159-166
- 7.4 本章小结166-167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67-169
- 参考文献169-177
- 致谢177-178
- 附录17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绍伦;任玉珑;王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2 曾绍伦;任玉珑;王伟;;基于DEA的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3 张菁菁;;煤炭资源消耗与云南省GDP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1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阎兆万;论产业环保化及其实现机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冯琳;中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3 王晓冬;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一种制度经济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朱云;株洲市清水塘工业区生态恢复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伟;桂西北喀斯特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马瑶瑶;丹江口库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3 戴嵘;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Kuznets曲线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4 卢彬;国电河北龙山发电厂2×600MW建设项目前期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5 陈帮华;无锡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6 陈英杰;德化县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田玉星;基于熵值法的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8 邱林卉;晋江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证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王琦;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的国内外比较研究[D];青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97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97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