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演进论
本文关键词:产业演进论
【摘要】: 产业演进就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过程,是产业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在数量上提高了经济规模和总量,在质量上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素质,在时间上的演进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在空间结构上的演进,指它在空间上的横向扩张,包括产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区域分布的扩张、布局优化与产业转移。产业演进是资源配置结构转换的过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工业化实质上是产业演进的过程,既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产业演进的过程,也是工业内部结构演进的过程,不断淘汰衰退产业,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主导产业的合理转换,扶持和引导新兴产业。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产业演进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但对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各自的资源构成、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发展的先后顺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产业演进呈现出自身明显的特殊性。 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理论表明,产业演进与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是同步演进的,产业结构已成为衡量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从深层次看,经济发展核心是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优化。产业的结构演进速度不但反映工业化的速度,而且反映生产、生活现代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经济发展的基本命题是产业结构的演进,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以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经济结构的演进,是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内容,产业结构的变动构成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动的内涵,产业结构演化规律则是各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因此,研究产业演进机制,探索产业演进规律,理所当然地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产业结构演进对我国经济发展更有实际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组织理论研究开始兴起并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创造的新方法和新的科学思想,正启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去探索社会运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自组织理论主要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理论。产业系统演化过程的外在表现即为产业经济现象,产业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非线性是产业经济现象复杂性与多样性产生的源泉。产业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是一个循环往复和结构不断进化的过程。自组织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它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演化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理论的融合,为研究产业演进机制提供了新的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一些诸如演化经济学、演化博奕论、实验经济学、混沌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经济模型中不断涌现,使得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分析工具之间有了很好的协调。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扩大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口、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协调,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二产业的稳步增长构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②农业的内部结构日趋合理;③轻重工业的增长日趋合理;④第三产业发展迅速;⑤生产资源逐渐向优势企业汇集。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产业结构调整更有其独特之处。中国存在着城乡间和工农业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从当前来看,我国经济生活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是结构失衡,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产业尚待优化和升级。从深层次来看,供给过剩的本质是供给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其本质还是产业结构落后的问题。目前,国际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之中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步伐的加快,这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使中国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加速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我国产业经济的竞争力,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国内外产业经济学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运用微观分析和宏观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产业演进模式与影响因素、方式等关键环节,并借鉴国际经验,利用我国统计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回顾和分析,对我国产业演进过程及规律进行探索,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存在问题、比较优势、调整方向及对策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将基于自组织理论与方法和演化经济学理论,通过建立非线性动力学数学模型,借助于逻辑斯谛方程,对产业演进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进行了探讨。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为: 第1章,系统介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主要介绍了产业演进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产业结构理论、西方产业演进理论和我国学者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目前的产业演进理论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产业演进理论进行综述。 第2章,简要分析了世界产业演进。介绍了全球产业升级的历史变迁,总结了当前世界产业演进的新趋势,总结了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启示。 第3章,分析了产业演进的模式,归纳了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产业演进的方式,总结了产业演进的规律,探讨了产业演进判断标准和保障体系。 第4、5章,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消费需求、投资、对外贸易、制度、技术进步、柔性生产、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和分工等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对产业演进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详尽的分析,归纳出各自的作用机制、动因和机理。 第6、7章,探讨了当前世界产业系统的演进的方式和趋势,详细分析和研究了产业结构软化、产业融合、产业生态化、经济服务化、产业国际化、高技术产业化、产业集群、产业转移、产业集成化的动因和演进趋势。 第8章,论证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布局的内容和分析方法。从产业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提高和布局优化角度分析了产业演进的判断标准和要求。 第9章,我国产业演进的实证研究。结合我国历年统计年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产业演进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进行回顾,对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进行描述,指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对我国三次产业的演进阶段、方式、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索。 论文研究产业演进的规律和特点,并对我国产业演进进行实证分析,工作是开创性的,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自组织理论、非线性动力学、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等基本原理研究产业演进的规律,推导出产业演进模型。在研究中,借助于逻辑斯谛方程,对产业系统整体演化过程的数量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产业系统演进模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升级过程,得出产业演进的路径。 2、传统的产业经济学简单地归纳了产业演进的基本影响因素,本文结合产业演进规律,进一步深化了产业演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各自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方式。本文专门研究了产业演进的微观层面的企业影响因素,研究了柔性生产、市场结构、企业并购、分工和高附加值等对产业演进的影响。 3、研究了当代世界产业演进的新方式和趋势,包括: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高技术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经济服务化、产业集成化等的影响因素和演进趋势。 4、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仅以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来判断产业演进的程度和效果,本文增添了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和产业布局优化两个判断基准,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下产业演进的判断基准。 5、结合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和现状,运用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产业演进过程、阶段、方式、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研究,分析产业演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产业演进的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 演进 规律 因素 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8
- 0 导论18-28
- 0.1 研究背景18-20
- 0.2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20-24
- 0.2.1 论文主要内容20-22
- 0.2.2 研究重点22-24
- 0.2.3 研究难点24
- 0.3 研究方法24-25
- 0.4 研究创新点25-26
- 0.5 研究不足之处26-28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28-45
- 1.1 相关概念28-32
- 1.1.1 产业和产业结构28-29
- 1.1.2 产业分类29-32
- 1.2 经典作家的产业演进理论32-35
- 1.2.1 马克思的产业演进理论32-34
- 1.2.2 其他经典作家的产业演进理论34-35
- 1.3 西方产业演进理论35-42
- 1.3.1 产业演进理论的历史发展35-37
- 1.3.2 主要的产业演进理论概述37-42
- 1.4 我国对产业演进的研究42-45
- 2 世界产业的演进45-57
- 2.1 世界产业的演进历程45-49
- 2.1.1 国际产业演进历史简述45-47
- 2.1.2 当前世界产业演进的新趋势47-49
- 2.2 典型发达国家的产业演进49-55
- 2.2.1 美国49-51
- 2.2.2 英国51-52
- 2.2.3 德国52-53
- 2.2.4 日本53-55
- 2.3 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启示55-57
- 3 产业演进的一般理论57-79
- 3.1 产业演进的模式57-60
- 3.2 产业演进的的规律60-66
- 3.3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66-70
- 3.4 产业演进的方式70-76
- 3.5 产业演进的判断标准76-77
- 3.6 产业演进的保障77-79
- 4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1)79-147
- 4.1 供给因素79-99
- 4.1.1 自然资源79-87
- 4.1.2 劳动力资源87-95
- 4.1.3 产业投资95-99
- 4.2 消费需求99-108
- 4.3 国际因素108-129
- 4.3.1 外国直接投资108-117
- 4.3.2 跨国公司117-124
- 4.3.3 对外贸易124-129
- 4.4 制度129-135
- 4.5 技术进步135-147
- 5 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2)147-179
- 5.1 柔性生产147-151
- 5.2 市场结构151-163
- 5.2.1 产业集中度151-156
- 5.2.2 产品差别化156-160
- 5.2.3 进入壁垒160-163
- 5.3 分工163-171
- 5.4 高附加值171-173
- 5.5 并购173-179
- 6 产业演进方式(1)179-211
- 6.1 产业融合179-185
- 6.1.1 技术对产业融合形成的影响179-183
- 6.1.2 产业融合的演进183-185
- 6.2 产业生态化185-196
- 6.2.1 产业生态化的动因186-187
- 6.2.2 产业生态化的经济性分析187-191
- 6.2.3 产业生态化下的生产函数191-193
- 6.2.4 技术水平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193-194
- 6.2.5 产业生态化的演进194-196
- 6.3 经济服务化196-200
- 6.3.1 经济服务化的动因196-198
- 6.3.2 服务业发展的非线性特征198-199
- 6.3.3 经济服务化的演进199-200
- 6.4 产业国际化200-205
- 6.4.1 产业国际化的动因200-201
- 6.4.2 产业国际化的模型201-204
- 6.4.3 产业国际化的演进204-205
- 6.5 高技术产业化205-211
- 6.5.1 高技术产业化的影响因素206
- 6.5.2 高技术产业化的演进206-208
- 6.5.3 高技术向传统产业的渗透模型208-211
- 7 产业演进方式(2)211-233
- 7.1 产业集群211-222
- 7.1.1 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因211-217
- 7.1.2 产业集群的演进217-222
- 7.2 产业转移222-227
- 7.2.1 产业转移的动因223-225
- 7.2.2 产业转移的演进225-227
- 7.3 产业集成化227-233
- 7.3.1 产业集成化的形成227-230
- 7.3.2 集成经济230-231
- 7.3.3 产业集成化与产业集聚的区别231-233
- 8 产业演进的判断标准233-245
- 8.1 产业结构合理化233-236
- 8.1.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233-235
- 8.1.2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235-236
- 8.2 产业结构高级化236-239
- 8.2.1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容237-239
- 8.2.2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判断239
- 8.3 产业国际竞争力239-242
- 8.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容240-241
- 8.3.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判断241-242
- 8.4 产业布局242-245
- 8.4.1 产业布局合理化的内容242-244
- 8.4.2 产业布局合理化的判断244-245
- 9 我国产业演进的实证分析245-307
- 9.1 我国产业演进的阶段和特征245-260
- 9.1.1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阶段245-247
- 9.1.2 我国产业演进的特征247-260
- 9.2 我国产业演进的影响因素260-273
- 9.2.1 国内供给和需求因素260-265
- 9.2.2 国际投资和贸易因素265-271
- 9.2.3 其它因素271-273
- 9.3 我国产业演进存在的问题273-289
- 9.3.1 我国产业演进存在问题的总体分析273-276
- 9.3.2 我国主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276-279
- 9.3.3 我国产业演进方式存在的问题279-284
- 9.3.4 我国产业演进存在问题的原因评析284-289
- 9.4 我国产业演进的推进战略289-297
- 9.4.1 我国产业演进的战略原则289-290
- 9.4.2 我国产业演进的战略目标290-292
- 9.4.3 我国产业演进的模式292-293
- 9.4.4 我国产业演进的阶段293-296
- 9.4.5 推进我国产业演进的保障体系296-297
- 9.5 我国产业演进推进战略的政策建议297-307
- 9.5.1 产业演进影响因素的政策建议297-300
- 9.5.2 产业演进方式的政策建议300-304
- 9.5.3 主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304-307
- 参考文献307-315
-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简介315-317
- 致谢3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诚颖;;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资策略[J];浙江金融;1990年09期
2 简新华,于波;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3 肖万春;肖双武;;入世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J];农村.农业.农民;2002年10期
4 沙景华;魏晓斐;;中年矿业城市鞍山产业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5年06期
5 斯琴;武友德;李灿松;;滇西北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11期
6 于岳鹏;刘斌;;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力[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回建;;中国散居回族经济发展研究[J];档案天地;2009年02期
8 张华勇;;“区际贸易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研究”文献综述[J];北方经济;2009年22期
9 王朗;;对外贸易对我国产业发展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15期
10 万碧波;张浩;;基于自主创新的开发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允若;;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与演进[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谢咏梅;;中国国家技术观演进中的非自主性[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3 田海宽;;廊坊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4 吴净;;金融危机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分析与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5 沈贵生;苏伟;陈明辉;;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谢如贤;成盛超;王毅;;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与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7 李振球;;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8 孙州霞;;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探析[A];旗帜 方向 使命——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华;;产业结构优化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模型分析及政策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10 雷德森;;对科学园认识的演进和发展趋势[A];全国首届“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京记者 李梁 实习生 董书华;“海归”从政百年演进[N];南方周末;2005年
2 樊永军;3.5GHz技术的全方位演进[N];通信产业报;2003年
3 陈运青 刘恩慧;演进中的IP QoS[N];人民邮电;2003年
4 本报记者 张建铭;“布道”融合话演进[N];网络世界;2003年
5 ;UMTS智能演进及西门子的全面优势[N];人民邮电;2003年
6 ;NGN演进取得实质性进展[N];人民邮电;2004年
7 北电网络光网络部 金永哲曾勉之;光网络在挑战中逐步演进[N];通信产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冯青;福特系推演进口车时局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9 晓雅;IP演进成为电信运营中心话题[N];人民邮电;2004年
10 彭兴庭;市场经济的演进与《消法》的困局[N];经理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晓涛;产业演进论[D];四川大学;2007年
4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张璞;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刘宇;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周琴;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一般理论及其对长三角的应用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8 徐江;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青林;宪法概念演进的宪政史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影;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张三蓉;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济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丽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邓俊;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乔斐斐;FDI对山西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刘茹欣;优化产业结构与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7 吴安平;金融支持对重庆市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8 闵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赵婷婷;FDI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蔡俊杰;资源外包的形成与演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065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06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