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制度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22:30
本文关键词:按劳分配制度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按劳分配 生产方式 人力资本 劳动所有权 产权配置能力 实现机制
【摘要】: 本文以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机制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按劳分配制度的理论发展与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历程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评析,总结了各国按劳分配制度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然后从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产权配置和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变革对收入分配方式演变规律的作用的角度论证了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进而本文对按劳分配制度运行的依据、过程及政府职能进行分析,设计出了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的一般机制;在这个一般机制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存在范畴扩展、程度深化的问题,并分析了影响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程度的决定因素;最后,论文应用以上研究成果,针对我国目前改革现实情况,提出了按劳分配制度在我国实现的具体机制。
【关键词】:按劳分配 生产方式 人力资本 劳动所有权 产权配置能力 实现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46.1
【目录】:
- 内容提要4-9
- 导论9-31
- 一、论文选题动因和意义9-15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观点综述15-28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28-29
- 四、论文的理论创新29-31
- 第一章 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制度实践31-67
- 一、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31-45
- 1.空想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思想简析31-34
- 2.马克思、恩格斯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34-38
- 3.马克思主义者对按劳分配理论的拓展38-41
- 4.经济学界对按劳分配理论的研究41-45
- 二、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制度的实践评析45-62
- 1.传统苏联模式下的收入分配制度评析45-47
- 2.前苏联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实践评析47-49
- 3.前南斯拉夫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实践评析49-52
- 4.匈牙利按劳分配制度改革实践评析52-54
- 5.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制度实践比较与经验总结54-56
- 6.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收入分配制度的实践评析56-62
- 三、按劳分配实践历史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62-67
- 1.实行按劳分配必然存在收入差距62-63
- 2.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深化我国工资制度改革63-64
- 3.合理界定劳动力产权64-67
- 第二章 按劳分配制度的作用及其实现的必然性67-98
- 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公平效率分析67-70
- 1.按劳分配制度对公平的体现67-69
- 2.按劳分配制度保证了效率69-70
- 二、企业产权界定对收入分配制度变化的作用70-77
- 1.企业合约中的产权矛盾问题70-71
- 2.企业产权界定的意义71-73
- 3.决定企业产权界定变动的因素73-75
- 4.企业合约的不完备性75-76
- 5.按劳分配制度对企业产权的界定76-77
- 三、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向按劳分配演进77-91
- 1.生产方式对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77-79
- 2.人类历史上生产方式重大变革对收入分配方式演变的影响79-87
- 3.未来科技进步趋势与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发展方向87-91
- 四、社会生产发展对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要求91-98
- 1.社会财富增加目标要求收入分配制度鼓励生产性分配91-92
- 2.科技进步对人力资本发展的要求92-94
- 3.按劳分配制度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适应性94-95
- 4.按劳分配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胜利95-98
- 第三章 按劳分配制度的一般实现机制98-125
- 一、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的依据98-101
- 1.劳动力时间价值98-99
- 2.劳动努力程度99-101
- 二、以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实现劳动交换过程101-110
- 1.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劳动者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101-102
- 2.以市场机制分配社会劳动时间102-105
- 3.企业是按劳分配制度的分配主体105-106
- 4.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计量标准106-110
- 三、企业对劳动者劳动量的计量110-118
- 1.企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度量技术限制110-112
- 2.以激励员工提高劳动力时间价值和努力工作的方式弥补劳动量度量技术上的缺陷112-116
- 3.工资制度发挥激励作用的制度保证116-118
- 四、政府在按劳分配制度实施中的职能118-125
- 1.政府参与按劳分配运行过程的必要性及范围118-119
- 2.政府对自然垄断部门的规制119-121
- 3.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121-122
- 4.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22-125
- 第四章 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的深化与拓展125-150
- 一、按劳分配制度的实现程度125-136
-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区别与联系125-128
- 2.按劳分配原则的扩展与深化128-130
- 3.以按要素分配的完善促进按劳分配的实现130-132
- 4.完善我国生产要素分配机制,规范按要素分配中的收入差距132-136
- 二、影响按劳分配制度实现程度的决定因素136-147
- 1.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36-138
- 2.劳动者掌握劳动所有权程度138-147
- 三、收入分配结构变化图147-150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按劳分配制度实现机制的对策150-210
- 一、改革人力资本投资体系150-169
-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150-153
- 2.以企业为主体,,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153-155
- 3.转变教育培训投资方向155-158
- 4.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体系的不公平性因素158-163
- 5.建立公平的教育与培训投资体系163-165
- 6.改革公共卫生、医疗保健投资体系165-166
- 7.打破限制人力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166-169
- 二、规范市场价格机制169-175
- 1.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价格体制状况的转变169-171
- 2.我国垄断产业状况171-172
- 3.完善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机制172-174
- 4.从体制上对国有垄断企业进行改革174-175
- 三、加强劳动保障制度体系建设175-188
- 1.加强劳动保障的必要性175-177
- 2.强化劳动者权益的法制保障177-179
- 3.集体劳动组织建设保障179-181
- 4.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管理功能181-182
- 5.通过员工持股制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的转变182-185
- 6.人口与就业政策保障185-188
- 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188-191
- 1.职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188-189
- 2.职称制度改革189-191
- 五、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91-196
- 1.我国城乡发展中的体制性差距191-193
- 2.转换城乡“二元结构”193-194
- 3.改革农业科研体制,推动农村科技进步194-196
- 六、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196-202
- 1.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的意义196-198
- 2.统筹区域发展战略198-201
- 3.推进落后地区市场化进程201-202
- 七、合理调整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202-210
- 1.缩减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在社会扣除中的比重202-204
- 2.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204-207
- 3.发展股票期权制度207-210
- 结语210-215
- 参考文献215-22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225-226
- 论文摘要226-230
- Abstract230-233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芸芸;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华东;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武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3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7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