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 分配原则 分配制度改革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全面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从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焦点问题。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日趋扩大,分配不合理引发的大量经济和社会问题已开始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提出了挑战。因此,分配正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与探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应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指导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分配正义观的历史发展,揭示了分配正义观的内涵。在对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把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述中的分配正义思想系统地呈现了出来,对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逻辑体系进行了完整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针对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应从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分配结果三方面相结合来解决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分配正义 分配原则 分配制度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5
- 目录5-6
- 引言6-7
- 第一章 分配正义观之界说7-13
- 一、分配正义观的产生和发展7-8
- 二、分配正义观的涵义8-10
- 三、分配正义观的特点10-11
- 四、分配正义观在社会历史中的功能11-13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产生和发展13-21
-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产生13-15
- 二、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在苏联的发展15-16
- 三、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在中国的发展16-21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逻辑体系21-27
-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出发点21-22
- 二、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念的客观根据22-23
-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分配形式23-24
- 四、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终极归宿24-27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在当代中国面临的困境及出路27-42
-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面临的困境27-34
- 二、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的发展路向34-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录46-48
- 致谢48-49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升;;浅析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公正[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周华平;熊亮;;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研究——兼论与罗尔斯分配正义论的比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孙凌云;分配正义的实现[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4 王志刚;朱婷;;社会转型期初次分配领域正义原则重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福尔克尔·施密特;陈林林;;分配正义的程序之维[J];公法研究;2004年00期
6 周贤玲;;浅析和谐社会分配正义[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7 周谨平;;基于机会平等的分配正义[J];伦理学研究;2011年02期
8 李庆伟;;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哲学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1年08期
9 唐娟,侯伊莎;分配正义的两种理论: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10 何建华;;分配正义的历史内涵及其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考察[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拴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1年
2 西安市委常委 杨殿钟;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重要文献[N];陕西日报;2007年
3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N];潮州日报;2007年
4 连小芳邋王健;纲领性文件带领中华民族阔步前进[N];宁夏日报;2007年
5 中共常德市委常委、秘书长 刘明;实践是个大问题[N];常德日报;2009年
6 奚广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人”的时代高度[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阮直;经典的阅读[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8 陇东学院 高新民;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关系[N];陇东报;2011年
9 实习生 王姣玲;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政治学所 王一程;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继红;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观[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2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8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10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88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98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