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循环经济统计的重要模式——物质流核算

发布时间:2016-10-20 11:00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统计的重要模式——物质流核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知识介绍知识介绍

循环经济统计的重要模式——物质流核算

2005-8-19   浏览:973

  循环经济模式同传统工业化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工业化经济遵循的是“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线性过程,经济增长依靠于对自然资源的大量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依据热力学观点,环境质量的恶化,也是传统经济活动促使自然界熵逐步增加的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就越高。循环经济理论的宗旨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经济活动,按照物质循环规律重构经济系统运行规则,使经济过程融入自然生态过程中,建立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呈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经济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贯穿着三大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source)”原则,即3R原则。 所谓“减量化”,是指减少进入生产、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节省对资源的利用,它属于输入端控制。“再利用”是指通过产品的重复利用减少有害垃圾排放,延长产品功能的利用寿命,它属于社会过程控制。“资源化”是指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加工再转化为资源而重复利用,减少残余物的最终处理量,它属于输出端控制。

  物质流核算作为一种新型的核算模式,它与循环经济理论都是沿着可持续发展思路形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早期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就是被用来从物质流角度阐述经济活动与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它深刻影响着物质流核算的形成、发展;而物质流核算为循环经济提供信息支撑手段,使理论研究与数量分析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和物质流核算在理论基础、逻辑模式上是相通的。

  第一、物质流核算和循环经济将经济系统融入自然界活动过程中,作为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出发点。物质流核算与分析(MFA)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代谢论。社会代谢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均认为社会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联系的方式,经济活动“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通过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改造自然界和改变人自己,维系经济系统的生存、发展。人类社会只有在保持物质合理流动和生态平衡时,才能保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物质流核算和循环经济架构以经济系统为中心,物质流入(投入)和流出(排放)为两翼的理论分析和数量核算的逻辑模式。以往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一方面从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意地向自然界排放(输出)废弃物,造成环境恶化,整个经济过程物质流呈现单程流动状态。物质流核算和循环经济理论则认为经济系统与外部世界的物质之间呈现反馈流动过程,并非是单程流动,在各个生产、消费环节之间都存在着物质反馈流动过程。人类只有改变经济活动行为方式,从经济活动源头控制自然资源投入(流入)量,通过产品重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降低废弃物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物质流核算和循环经济依据物质守恒定律构建物质流的流入(投入)与流出(排放)平衡模式。若经济系统控制物质流的流入(投入)量,并按照生态规律安排生产活动,降低物质流的流出(排放),直至实现零排放,就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物质流核算同循环经济一样,既肯定经济系统与自然界的联系,又将它作为独立的子系统。物质流核算的逻辑模式是以经济系统为中心,依据自然界对它的投入(输入)与排放(输出)的两端物质流进行数量核算与分析,以判断、评价“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与“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的协调程度,这正是循环经济论述的主题。

  物质流核算将人类经济活动置于整个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中,把物质流平衡与经济均衡结合在一起,是对社会经济系统运行过程、状态的考察、衡量的统计模式。物质流核算、分析模式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同在于超脱经济的单一化核算模式,通过经济系统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流的量化测度反映出经济活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状况。物质流核算并非对自然资源与环境采用价值核算方式,通过收入、价格等经济价值计量标准来测度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而是具体通过GDP同物质投入与排放的实物指标的相关比较分析,反映出经济活动的资源生产率及对环境的损害程度。物质流核算的这种逻辑模式,也适用于经济的各个层次、环节活动,它是全面反映、评价循环经济的重要统计模式。

  综合物质流核算的逻辑框架和基本内容的特点,以及结合循环经济的意义,可以对物质流核算作出以下评价。

  第一、物质流核算的整个核算框架分为三个模块:自然资源储备与输入、经济系统和废弃物输出。从统计方面看,物质流核算并没有抛弃传统国民经济核算内容和指标,而是提出一系列有关资源输入和废弃物输出方面的指标,丰富了统计科学的内容。

  物质流核算体系基本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对应,在不打破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依照物质流的变化进行分析。物质流核算通常也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这种层次划分基本上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对应。

  第二、经济学家过分看重价格、收入等货币化价值指标,但是采用这些指标只能解释人们生产、消费的短期变化,对长期变化趋势的解释力很弱。物质流核算采用实物量指标反映资源输入和废弃物输出和人们对资源占用情况,并根据实物形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实践证明,这种实物量指标并没有影响评价、监测的科学效果。

  第三、物质流核算保留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像绿色GDP核算那样采取“变通”方式,采取“插入法”提出自然资源与环境损耗,形成绿色GDP的“点”的叠加型数据作为最终核算结果。这种核算方法混淆了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物质流核算采用物质投入(流入)—排放(流出)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人口、GDP等)进行整合分析反映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状况,,衡量、评价经济系统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状况。

  第四、循环经济理论和物质流核算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统计实践问题有待深入研究。物质流核算包含着生态学家提出的“每单位服务的物质消耗(MIPS)”指标,拓展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相联系的统计内容;但是仅就物质重量方面进行计量的方式仍存在简单化问题。例如“土地占用”更多地适用与农业、林业活动,并不完全符合工业领域的测度,未将具体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包括在内,这些指标对无重量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解释仍不够充分。随着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循环经济理论和物质流核算内容将会不断充实、完善。此外,国际对物质投入指标口径界定上也不完全统一,物质流核算的标准化、规范化仍有待完善。

  第五、物质流核算不能代替已有的资源、环境统计,二者是“纲”和“目”的关系。物质流核算不能够替代各个部门、专业的自然环境统计。物质流核算只有与现有的资源统计和环境统计结合,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丰富核算体系;而各个部门、专业的自然环境统计的基本指标及计量方法只有与物质流核算分类标准和核算规则一致,才能具有更大的统计分析意义。

上一篇:中国存在严重资源浪费 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下一篇:高成本时代到来影响中国经济增速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统计的重要模式——物质流核算,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6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146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