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旅游汽车租赁业

发布时间:2017-01-05 18:21

  本文关键词:铁路旅游潜能释放与产品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汽车租赁公司最早由国有企业设立,并主要为公司或团体而极少为个人或游客提供租车服务。根据罗兰伯格战略咨询(RolandBergerStrategyConsultants)数据预测,2015年中国汽车租赁服务所带来的收入将突破407亿元,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汽车租赁行业将保持20~25%之间的高增长率,2018年我国汽车租赁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目前,中国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神州租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超过600个分支网点,范围覆盖了66个城市和52个主要机场。中国租车市场的领军公司——一嗨汽车租赁公司已拥有80多种不同车型的租赁车辆10000多台,服务范围覆盖了超过50个的中国城市,并将在未来有更加快速的发展。众多汽车厂商,如大众、奔驰等也开始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纷纷加入了汽车租赁行业。

我国旅游汽车租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1)成本高、利润低。汽车租赁行业投入巨大,回收周期长,导致我国大部分汽车租赁公司规模小,服务范围受限。旅游租车活动的地区和季节性差异也导致旅游租车业务的淡旺季明显,企业盈利周期短,生存困难。(2)消费低、观念弱。虽然我国近几年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不断提升,但居民外出旅游传统的消费方式与观念仍难以转变,选择租车旅游的游客所占比例小。(3)缺法规、信用差。我国与汽车租赁的相关法规和配套政策不够健全,给行业的市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尚未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使汽车租赁公司无法明确把握用户的信用情况,租赁车辆被骗被盗等情况给公司带来大量损失。由此我国的部分汽车租赁公司要求承租人提供担保或押金以减轻风险,租车手续繁杂。(4)无网络、对接差。我国的大部分汽车租赁公司规模小,未能形成遍布全国甚至世界的租赁网络。在汽车租赁公司经营网点的布局上,我国大部分城市仍无法实现高铁与汽车、飞机与汽车的无缝对接。

四、旅游汽车租赁业未来发展对策(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汽车租赁业务高投入的特征要求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在支持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与汽车租赁业紧密合作的同时,借助税费优惠政策,扶持鼓励汽车租赁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部门、旅游局等应积极引导和促进旅行社、宾馆、商务门户网站与汽车租赁公司合作,加大营销力度,引导旅游出行新观念。

(2)健全法律规范与信用体系建设。为促进旅

游汽车租赁业的健康和有序发展,政府和相关行业

组织应出台针对旅游汽车租赁管理的条例,完善消费者诚信体系和经营者诚信体系建设,对汽车租赁公司和游客进行相应的信用评级,规范汽车租赁市场。

(3)促进旅游交通一体化,实现交通无缝对接。完善旅游汽车租赁经营网点覆盖与布局,努力实现高铁与汽车、飞机与汽车的“零换乘”将是实现旅游与汽车租赁业共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对汽车租赁服务的网点进行合理布局,在火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中转地设置经营网点,为游客省去交通换乘的麻烦,实现旅游交通无缝对接。

(4)提供兼具普遍性与个性化的优质租车服务。在为游客提供传统汽车租赁服务的同时,未来还应立足不同特殊群体,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游客出行的多种需求。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健全法规,引导消费,实施汽车交通与其他方式的无缝对接,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是汽车租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该院教授;收稿日期:2014-11-24)

铁路旅游潜能释放与产品创新于秋阳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上海200235)

在众多交通方式中,铁路具有安全性高、载客量大的特点,是区域要素流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日本新干线、德国ICE、欧洲之星、东方快车以及法国TGV高铁系统融入区域旅游市场发展的经验来看,铁路凭借其可达性与“时空压缩”优势已经成为旅游与休闲需求的有力驱动与重要载体,游客出游目的地选择和消费行为习惯也在发生演变。

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提速与网络化,铁路旅游的市场效应逐步显现,但在驱动沿线旅游业资源重整与融合的过程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笔者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铁时代区域产业要素配置研究》的课题调研过程中也发现,铁路之于旅游业不仅仅是线路串联与组合,而是涉及区域旅游空间布局、要素重整和市场供需匹配的多样化产品体系构建与配套,高成本、高预期的铁路供给亟待新一轮市场潜能的释放。

一、当前铁路旅游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高铁旅游产品受到多重限制,衔接不畅日渐网络化的高铁系统(包括高速铁路-HSR

8


  本文关键词:铁路旅游潜能释放与产品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35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d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