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交通经济论文 >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发布时间:2017-02-18 09:42

  本文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至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展览地点:辽宁省博物馆一楼3号临时展厅(浑南区智慧三街157号)
主办单位:辽宁省博物馆
电话:024-23205102

【拓展阅读】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

【海上丝绸之路】.jpg


(展览 图片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

  2016年4月29日,由辽宁省博物馆携手广东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东西方文明的大航海为背景,依托明代万历早期和晚期的两艘重要沉船——“南澳一号”和“万历号”的最新水下考古成果,用600余件展品还原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海洋贸易画卷,从水下沉船、海洋贸易货品、船上生活以及大航海时代等角度去诠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全面地反映了与海上贸易相关的造船、航海、贸易等方面,展示了明代万历时期的东西方海洋贸易全景,将带领观众一起回到遥远的明代探寻神秘的海上丝绸之路,展期截止到7月24日。

【展出内容】

  明朝万历年间,一艘装载着大批中国青花瓷器的商船在航行到南澳岛附近海域时不幸沉没,船上所有货物一同沉入海底。一晃400多年过去了,在水下考古队员的探索与发掘下,,这艘古船得以重见天日,使得我们今天能观赏这艘明代沉船上的神秘文物。本次展出的展品包括陶器、瓷器、铁器、铜器及有机物如果核、药材等,其中重点展品有“南澳一号”沉船出水的“青花螭龙五彩四开光鹭莲纹碗”、“青花仕女纹‘老公’款字盘”、“青花菊花纹‘一’字‘粮’底大盘”、“酱釉堆塑凤纹六狮系瓮”,“万历号”沉船出水的“青花暗八仙纹克拉克盘”、“青花象首方足军持”,以及利玛窦绘“两仪玄览图”等等。

  四百多年前的“南澳一号”是走私船还是商船?所载的青花瓷产地是哪里?繁荣的明代海外贸易通常都往来哪些货物?船员们又是如何在浩瀚的海上生活?船上文物有何历史价值?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古今对比、海洋贸易“走出去”和“引进来”、航海技术,以及东西方文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相遇相融,构成了本次展览的诸多看点。

【小知识】 【海上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自汉武帝时代开始,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它向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进发,逐渐开通了由广东到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的贸易航线,隋唐时,主要的大宗出口货物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由于海上的航路更适合装载笨重的瓷器,是以催生了南方瓷业的发展和兴盛,到了宋元,瓷器逐渐成为主要的出口货物,人们开始把这条海上通道叫做“海上陶瓷之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进一步地扩大和延伸了海上瓷路的航线,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往来,清代的外销瓷器占有了欧洲市场的相当份额。

【馆藏链接】 电子图书:(局域网访问、可通过读者卡号远程登录访问)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中国古代对外航海贸易管理史

责任者:王杰著

出版者: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4年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海上丝绸之路

责任者:张建国编写

出版者:东北朝鲜民族教育

出版时间:1994年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责任者:陈达生、王连茂主编

出版者: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7年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

责任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编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1年1月

 

报纸:(局域网访问、可通过读者卡号远程登录访问)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古代广州海贸遗珍登陆新疆

作者:玛依古丽·艾

新疆日报(汉),2010年11月24日文化周刊·品牌版

 

期刊论文:(局域网访问、可通过读者卡号远程登录访问)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

期刊:收藏·拍卖,2015年09期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

作者:陈万灵、何传添

期刊:改革,2014年03期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近30年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

作者:陆芸

期刊:丝绸之路,2013年02期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作者:张勇

期刊: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沈阳)展览:牵星过洋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若干思考

作者:卢昌彩

期刊:决策咨询,201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243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