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全域旅游城市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与承载评价——以延庆县为例
本文关键词:典型全域旅游城市旅游环境容量测算与承载评价——以延庆县为例
【摘要】:在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基础上,基于前人研究结果,构建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旅游环境容量包括生态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容量、经济发展容量三大要素。其中生态环境容量包括生活污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固体废弃物环境容量,经济发展容量包括水资源容量以及住宿设施容量。文章以延庆为研究对象,结合延庆的实际情况,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对延庆县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算,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延庆县生态环境容量为5.3万人/日,资源空间容量为75.2万人/日,经济发展容量为3.3万人/日,旅游环境容量取"短板"限制因子为3.3万人/日,990万人/年。根据承载程度指数评价结果看出,2013年整年轻度超载,而高峰日严重超载。从结果分析旅游环境容量限制因子为住宿设施,但近年延庆县客房出租率不到30%,说明延庆旅游入境过夜人数并不高,目前超载的情况下,实际上住宿设施并未形成限制因素。而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污水环境容量和固体废弃物环境容量,可通过新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等提高延庆县的旅游环境容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休闲城市 延庆县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3254)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1前言近年来,我国各类型的旅游区开发数量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迅速,如何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持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旅游开发中往往会遇到旅游饱和、甚至超载的情况[1]。过度的开发,旅游目的地的游览人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金保;朱邦辉;;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4期
2 刘会平,唐晓春,蔡靖芳,邓先瑞,徐敏彤;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3 钟国平,周涛;生态旅游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4期
4 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5 刘亚萍;廖梓伶;;旅游承载力测算与承载指数评价实证研究——以广西巴马盘阳河沿岸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晓燕;王晨;;北京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胡炳清;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方法[J];环境科学研究;1995年03期
8 崔凤军;论旅游环境承载力──持续发展旅游的判据之一[J];经济地理;1995年01期
9 郭静,张树夫;南京钟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分析与调控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杜忠潮;张波;;甘泉湖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与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2 王新华;;探索与风景资源有效保护相协调的风景区规划机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3 秦小林;张庆国;杨书运;;复杂性科学及其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4 陆小彪;;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鹏;;吉林北山风景区发展的基本构思[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6 王晓辉;贾良清;潘成荣;;安徽省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7 张毅川;刘志红;;新检住区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8 乔丽芳;齐安国;王珊珊;;现代城市理想住区环境构建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9 乔丽芳;王珊珊;张毅川;;新乡市废弃地及其治理对策——以世利农业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10 贾良清;殷福才;王晓辉;;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兴鹏;胡晓芬;薛冰;;建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宋晓杰;李景奇;;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初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王兆强;;生态序——系统主从律[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欧阳志云;王如松;;复合生态系统水生态过程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8 路力;;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信息选取[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胡聃;王如松;;探讨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生态途径[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10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孟涛;农村环境管理权均衡配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郑娜莎;基于灰色评价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俭;崇明岛都市型国家地质公园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亚萍;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国新;杭州城市湿地变迁及其服务功能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李海龙;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矿区生态健康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晓枫;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郝建华;山东省安丘市生态建设的目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魏明;巢湖市环巢湖区域空间资源评价及规划布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于瑞东;城市河道滨岸带改建与重构技术及应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学;生态城市经营模式及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杨霞;平遥古城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调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 石强;贺庆棠;;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最佳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崔凤军,茹江,徐云麟;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3年04期
4 刘会平,唐晓春,蔡靖芳,邓先瑞,徐敏彤;武汉东湖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5 漆良华;周金星;张旭东;谭显春;陈文晖;黄玲玲;;长江上游山丘区土地承载力研究与评价——以四川省宜宾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6 李艳娜,张国智;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分析──以九寨沟为例[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赵红红;苏州旅游环境容量问题初探[J];城市规划;1983年03期
8 方躬勇,李健,马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王建军;王叶峰;迟国泰;;大连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红艳;李燕峰;;从长假拥挤现象看旅游环境容量[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2年12期
2 翁瑾;上海豫园旅游环境容量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3 田勇;旅游环境容量调控系统的探讨[J];旅游科学;2000年02期
4 郭静,张树夫;南京东郊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年04期
5 陈妍珊,杨林;西安曲江新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陕西环境;2003年06期
6 樊信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经济学分析——兼论黄金周规模经济现象[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2期
7 万幼清;旅游环境容量确定方法的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张启珍;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丛艳国,魏立华;广州市沙湾镇都市农业旅游环境容量的探讨[J];甘肃农业科技;2004年10期
10 刘益;大型风景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测算方法的再探讨[J];旅游学刊;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承照;;山岳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2 林媚珍;赵俊磊;方碧真;杨木壮;肇博;;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综合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刘宁宁;孙玉军;;武汉木兰天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郑军;何宜庆;;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测量及应用[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彭建;;贵州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吴承照;;黄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现状与调控[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7 郭锋;程璜鑫;;神农架滑雪场旅游环境容量的预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张满生;时空分流,,破解旅游环境容量难题[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吴晓梅 沈仲亮 丁宁 王晓民 刘丽;新加坡: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周瑜;千年来,这片湖与我们一同生存[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丹;九华山旅游环境容量若干问题讨论[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磊;喀纳斯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3 林丽花;林芝地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D];西藏大学;2009年
4 成甲;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估技术与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韦艳;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6 韩学伟;不同类型旅游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刘亚峰;旅游环境容量计量及其调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峰;杨凌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其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9 田颖;旅游环境容量在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林明水;滨海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72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09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