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t模型的北京世界遗产地游客选择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Logit模型的北京世界遗产地游客选择研究 出处:《资源科学》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世界遗产是北京建设世界旅游城市重要的资源基础,而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发展很大程度决定于游客决策。尽管我国在游客决策相关领域已有一定研究成果,但是针对世界遗产地游客决策行为的研究仍然十分欠缺。本文以北京世界遗产地游客为研究对象,基于二项Logit模型,分析探讨了游客选择的模式差异以及景点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认知("是否为世界遗产"和"是否为北京代表性景点")影响与景点知名度成反比,北京6个世界遗产地总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故宫主要受游客特征和旅游形式的影响,颐和园、长城、天坛同时受到认知和旅游形式的影响,十三陵和周口店仅受到游客认知特征的影响;②近距离负面影响游客对高知名度景点的选择,而短期游客会更倾向于选择高知名度景点。因而,建议加强低知名度景点的认知和景点独特性的宣传,关注重点群体,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景点综合竞争力。
[Abstract]:World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base for Beijing to build a World Tourism City,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World Heritage sites depends to a large extent on tourist decision making, although our country has made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tourist decision making.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of tourists in World Heritage sites. This paper takes Beijing World Heritage touris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binomial Logit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tern difference of tourists' choice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scenic spo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s it a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is it a representative scenic spot in Beijing"? The influence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scenic spots. The six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Beij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mong which The Imperial Palace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ourist characteristics and tourist forms, while the Summer Palace, the Great Wall and the Great Wall are influenced by both cognitive and tourism forms. The Ming Tombs and Zhoukoudian are only affected by tourists'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2) the short term tourists will prefer to choose the high famous scenic spot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of the cognition and 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low famous scenic spots. Focus on key groups, enrich tourism experience and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of scenic spots.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中国遗产旅游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编号:12YJC79012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编号:10BGL049)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项目——长城学者培养计划(编号:CIT&TCD20130302)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规划项目:“中国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与体制改革”(编号:09YJA79009)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编号:13Bc010)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1引言伴随着申遗的成功,许多“世界遗产地”都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为所在城市或者地区带来了大量的旅游客流。与此同时,遗产旅游也成为旅游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研究领域包括遗产地的价值、旅游资源保护利用、旅行测量、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环境影响研究、保护与规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兴火;周玲强;;基于游客视角的生态旅游认证支付意愿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2 李锋;;基于Logit模型的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的要素判别研究——以四川“5.12”地震为例[J];旅游论坛;2008年06期
3 李锋;;影响古城镇前旅游感知形象的要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5期
4 李作志;王尔大;苏敬勤;;滨海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评价——以大连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0期
5 周杨;叶全良;;基于Logit模型的中国游客境外选择服务机构行为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李维明 ,李海荣;环境与北京文明的诞生[J];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2期
7 洪华;规划建设北京生态旅游区 保存旅游业发展实力[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8 王岗;关于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几个问题[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王东;北京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文化古都保护[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10 吴建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余鸣谦;;古坛庙建筑杂录[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2 刘军萍;;北京观光农业的发展实践[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吴守容;;北京延庆县乡村民俗旅游发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海霞;;北京延庆县乡村观光度假旅游发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郭焕成;周聿贞;王云才;;北京延庆县生态旅游的战略发展[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田至美;洪清华;;特大城市郊区观光农业开发模式探讨——以北京大兴区为例[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山;王慧;王铮;;中国国内观光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游时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8 吴传钧;;贺“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胜利召开[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浩;陆林;;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旅游业效应及对比分析[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尚郁;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王志芳;《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4 徐振杰;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民族化与世俗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尹笑非;民众生活理想的视觉展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晖莉;晚明文人佛寺旅游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高玉玲;滨海型城市旅游业之演进[D];厦门大学;2006年
8 梁自玉;文化变迁与旅游业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过文英;论汉墓绘画中的伏羲女娲神话[D];浙江大学;2007年
10 赵伟;道教壁画五岳神祗图像谱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雪;城市型旅游交通行为分析及观光巴士设置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2 刘列;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旅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3 何建英;中国会展旅游业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4 李晓肃;北京风景名胜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孙淑荣;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及促销——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区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园;北京凯撒国际旅行社欧洲游产品营销实践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吕红艳;广西贺州黄田“二月二”节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岳子晨;哈氏风筝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黎家玲;客家历史节日民俗地理初探[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张小娟;花与子—广西靖西县其龙村壮族人的满月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6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396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