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融合的辽宁沟域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以沟域农业旅游产品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产业融合的辽宁沟域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策略——以沟域农业旅游产品为例 出处:《农业经济》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近年来,辽宁沟域旅游发展较快,但目前其产品开发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有必要根据产业融合的理论,以沟域农业旅游为例,探索沟域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根据目前辽宁沟域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少融合型多功能产品,产品链条短等问题,应采取健全产品体系,创新开发产品,延伸产品链条,开发融合型产品,重视营销推广,大力开发市场,强化政策支持,完善环境条件等对策措施,实现沟域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以促进沟域旅游的发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 the gully region of Liaoning Provi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its product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the gully region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agri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lack of integrated multi-function products and short product chain, we should improve the product system and innovate and develop the products. Extend product chain, develop integrated products, attach importance to marketing promotion, vigorously develop markets, strengthen policy support, improv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other countermeasures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in gully area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ully tourism.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辽宁省社科联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美丽乡村建设中辽宁沟域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2015lslktzijjx-39)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F592.6
【正文快照】: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沟域旅游资源。近年来,沟域旅游在辽宁迅速兴起,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成效。沟域旅游能够发挥沟域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同时也满足了旅游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因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年04期
2 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04期
3 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栋;万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机制探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与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措施[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孙永波;王道平;;产业融合及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慧;;旅游业与邮政业融合发展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肖建勇;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因、机理与效应[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6 王雪雁;;以支柱产业融合推动长吉一体化进程[J];长白学刊;2010年06期
7 张功让;陈敏姝;;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8 弓志刚;杨琛丽;罗亚运;;休闲产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30期
9 陈柳钦;;产业发展的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陆晓清;;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平;杨凤鲜;许广永;;企业技术融合模式及模式选择的维度探究[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祖群;刘晓希;贾彤;王波;;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理论、模式与路径[A];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C];2013年
3 梁学成;;基于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旅游业属性与特征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杨颖;王琴;;国际入境旅游业增长效率特征研究——基于47个国家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解释[A];江苏省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论文哲学社会类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元媛;高技术产业融合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沈剑;我国三网融合上下游产业有效竞争关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李文强;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高常水;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平台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刘强;融合媒体的受众采纳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赵霞;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郭俊华;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模式的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蒋士杰;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分析与投资价值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胡永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李怀勇;信息化时代市场融合范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姝曼;产业边界视角下中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乌瑶;传媒产业融合下的内容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3 张萍香;福建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云云;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养生旅游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张功让;旅游产业融合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戴俊;三网融合下我国通信市场竞争格局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陆蓓;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丹;山西煤炭产业低碳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宋馨;产业重构背景下的复合型旅游业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珂;通用航空旅游的系统构成与发展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罗文,马如飞;产业融合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5年06期
3 何建民;世界饭店百年发展的启示[J];饭店现代化;2004年08期
4 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年03期
5 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02期
6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4期
7 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2期
8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9 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6期
10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卢东斌;[N];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仲广;闲暇经济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岚;娱乐旅游产品特点浅析[J];旅游科学;2000年02期
2 喻小航;旅游产品特点的新视角——论旅游产品的本质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鲁卫星;武汉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对策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7期
4 曲玉镜;旅游产品新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5 邹本涛,曲玉镜;旅游产品续论——关于旅游(者)产品类型与属性的思考[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罗明义;论云南精品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1期
7 刘燕霞;对旅游产品创新的几点思考[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邓明艳;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旅游产品特点浅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9 徐莉萍;关于发展焦作旅游产品的初步探讨[J];焦作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李道和,郭锦墉,熊园春;旅游产品品牌营销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敦荣;;从市场需求出发迅速开发复合型多功能的旅游产品——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带根本性的战略决策[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1年
2 申健健;喻学才;;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不应回避对经济效益的追求[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雪华;;论旅游产品与消费者行为[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4 周金泉;何文晋;;海南旅游产品竞争力评价分析与策略供给[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5 王乃举;黄翔;吕群超;谢新丽;;运用系统观构建城市圈旅游产品——以武汉城市圈旅产品策划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6 朱连法;;武义旅游产品发展的战略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7 王三北;;西北五省区区域旅游产品框架结构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8 康保苓;;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宝贡敏;;文化在打造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项目)中的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宋竹芳;;延安红色公益旅游产品开发探析[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进叶;东营重点开发三大旅游产品[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杨军;革命传统教育的产业化创新[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雪近 文潇;杭州力推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张祖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N];大众科技报;2001年
5 吴利红;打造旅游产品引八方客来[N];黑龙江日报;2004年
6 于兵;夏季旅游产品受港人青睐[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苏琳;旅游产品出新求异上台阶[N];经济日报;2001年
8 廖钟迪;下一季设计什么旅游产品[N];中国旅游报;2006年
9 萧歌(作者单位:浙江省旅游局);旅游产品设计需注入现代元素[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期待加速[N];中国旅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剑;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理论与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军;石家庄市旅游产品研究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章杰宽;基于市场分析的西安国内老年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立民;基于景区的组合旅游产品有效供给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吴方;深圳旅游产品发展趋势分析[D];长安大学;2007年
5 邓勇勇;丽江大研古镇夜间旅游产品调查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6 王镜;旅游产品创新系统的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李霞;旅游产品的体验营销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8 燕芳;旅游产品及其结构问题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学燕;宁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剑;区域旅游产品创新系统及其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3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1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