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公园文化展示的思考 出处:《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探讨在真实性视野下考古遗址的文化展示,实现公众对遗址的解读、传承和共享。采取文献查阅、理论分析和规划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考古遗址展示客体本身的真实性和旅游者体验的真实性相结合,强调考古遗址公园的主题性、可读性、互动性,针对不同遗址自身的价值意义、保护条件及观赏性,从感悟性展示、景观性展示、传播性展示3个层面出发,建立考古遗址多层次的保护与展示体系。展示作为考古遗址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展示不是单向的信息传输而是双向的价值沟通过程,对考古遗址的阐释应在保留历史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强调游客体验。
[Abstract]: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splay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field of authenticity, to realize the public interpretation, inheritance and sharing of the site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ory analysis with planning practice. Comb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display object itself with the authenticity of tourist experience, emphasizing the theme, readability and interactivity of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In view of the valu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sites, protection conditions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perception of the display, landscape display, dissemination of three levels of display. Establish a multi-level protection and display system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play is not one-wa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ut two-way value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should emphasize tourist experience on the premise of preserving the authenticity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澳门科技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XGL019) 西安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HJ1110(3))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JB10007) 陕西省文物局科研基金资助项目(DB11008)
【分类号】:K878
【正文快照】: 展示是对遗产地的理解、观赏和愉悦一体化的活动,是遗产保护与管理中创造社会效益的最直接手段。考古遗址具有极其特殊而强烈的文化意义,展示是“能够揭示遗址的文化意义的一切方式”,并真正实现公众对遗址价值的充分认识。但是,目前考古遗址展示存在两种困境:一方面是呈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关心;;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初探——以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J];东南文化;2011年01期
2 陆武;;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郭璇;;文化遗产展示的理念与方法初探[J];建筑学报;2009年09期
4 董培海;;旅游中“真实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1年03期
5 王晓晓;张朝枝;;遗产旅游真实性理解差异与遗产地管理[J];旅游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钱永平;;现代化进程中的羌族文化研究——以羌族“释比”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严然;吴丹;;石林彝族刺绣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方潇;;法律与自然、社会:天学视野的关联及其现代意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4 吕小琴;;进一步深化会馆研究的力作——评王日根《中国会馆史》[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蒋星梅;;侗族的农耕祭祀与节日民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6 董莉莉;;大遗址环境整治与提升策略研究——以未央宫前殿遗址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7 赵昀峰;;浅议历史人类学与田野调查——从早期西方人类学起源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黄善强;;龙歌文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9 周洪;;广告的非宗教性信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夏杰平;;“宗教”概念的人类学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孙彩燕;;儒家“孝悌”观的当代反思[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3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陈丽琴;;西林民间艺术生态探论[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5 卓高生;;现代社会公益精神价值的多维审视[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雷国强;;畲族盘瓠传说的原始文化内涵及其功能初探[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宋宁而;范晴;;胶东祭海仪式变迁——以田横镇黄龙庄祭海为例[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宋宁而;李云洁;;海洋渔村民俗:概念、分类与功能[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6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9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晏卿;黑龙江皮影艺术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5 万觉鸣;技术创新中的知识产权文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芳;《越策越开心》语言艺术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蒋红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困境及纾解[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智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及实施途径[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保护[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旭东,唐莉;真实性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观点——对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调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3 陈峥;;学习理论述评[J];法制与社会;2010年05期
4 钟国庆;旅游体验真实性规律与景区经营管理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田美蓉,保继刚,教授;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陈勇;遗产旅游与遗产原真性——概念分析与理论引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7 胡志毅;曹华盛;;西方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李旭东,张金岭;西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享尔;李宏;;时间、载体、体验倾向三种角度下的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长春;[N];人民日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玉杰;;中国文物建筑保护与开发矛盾之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9期
2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二九)[J];考古;2003年07期
3 戴维·纳特利;赫俊红;;水下文化遗址:开启历史之密藏[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年04期
4 杜金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J];杭州通讯(下半月);2009年06期
5 姚昆仑;科技透视千古[J];今日科苑;2005年09期
6 王树芝;;考古遗址木材分析简史[J];南方文物;2011年01期
7 彭金祥;;从罗家坝等川东考古遗址谈巴岃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8 钱俊龙;;地下考古物形貌的固定频率无线电波成像[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年04期
9 叶心适;考古遗址的三维再现[J];文博;2002年05期
10 ;东京平城宫遗址[J];中国文化遗产;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大林;;第十五届国际古遗址大会发表《西安宣言》[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2 郑孝燮;;再谈保护北京紫禁城和保护皇城分不开[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3 李仁成;;湖北麻城考古遗址的植硅体组合特征及意义[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陈灿强;;关于南越王墓的保护及其问题的思考[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金正耀;;夏商周青铜器铅同位素示踪研究数据库的构建[A];2005年全国无机质谱、同位素质谱和质谱仪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志宏;;保持并维护文物的真实性是古建筑维修的灵魂[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上)[C];2007年
7 朱诚;马春梅;李兰;孙智彬;郑朝贵;白九江;朱光耀;黄润;;长江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玉文;;感慨山庄话修缮——对避暑山庄保护修缮的思考[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4年
9 欧潭生;;昙石山文化的海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耿f;;中外学者对大秦景教碑的研究综述[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扎克·阿斯兰 张谨 译;地中海地区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N];中国文物报;2010年
2 记者 杨洁;马家浜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N];嘉兴日报;2010年
3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记者 李燕锋 实习生 陈瑞婷;隋唐洛阳城遗址入选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N];洛阳日报;2010年
5 记者 张革文;瓜州锁阳城遗址公园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N];甘肃日报;2010年
6 余泽铜;赫章计划投入4亿元建可乐考古遗址公园[N];贵州日报;2010年
7 2010中国桂林·史前文化遗产国际高峰论坛全体代表;史前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桂林共识[N];桂林日报;2010年
8 黄水根 樟树市博物馆副馆长;建设樟树“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N];光华时报;2010年
9 特约通讯员 王韬;国家文物局赴安阳调研考古遗址公园建设[N];中国文物报;2011年
10 记者 黄颖;大遗址保护会议暨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N];成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晓毅;陶寺考古:技术的实证解析[D];山西大学;2011年
2 韩非;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方法在我国早更新世考古遗址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探索[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3 林金鑫;综合地球物理考古方法的应用可行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D];西北大学;2010年
5 张贺君;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琴;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罗俊敏;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概念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周瑞婷;红山口—石人子沟考古遗址公园建立的可行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4 张昱;考古遗址展示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骆志平;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李冰;长江忠县、巫山考古遗址的古环境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7 李虎;甘肃东部齐家文化时期考古遗址木炭遗存分析[D];兰州大学;2013年
8 陈琛;唐代前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鞋履形制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9 孙权;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申遗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郭泓;故宫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及其保护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本文编号:1413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1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