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地区傩面具(动态表演型)审美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昭通地区傩面具(动态表演型)审美研究 出处:《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傩文化 中国傩面具 昭通傩文化 昭通傩面具 造型分析 美学特点
【摘要】:傩,是一种请神驱鬼、祈福纳吉的祭祀行为,是源自古人对自然及自身认识缺乏的情况下,自发形成的一种信奉鬼神的集体意识。傩文化的早期表现主要是以傩仪为主的祭祀行为,傩文化发展的成形时期可以追溯到先秦至后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傩文化已经形成了以傩祭为中心的一系列完整的傩事文化。傩从早期的出现到后期的发展及演变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影响着其他文化,早期的傩文化是自发形成的单一文化现象,直至发展到周末至汉初,以周礼为主的傩文化现象逐渐开始受到儒家文化的威胁,逐渐开始退出主流文化的范畴,开始转入民间,傩文化渐渐也就演变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傩祭是傩文化现象中的核心部分,是傩文化发生的雏形,在傩祭中面具是整个祭祀活动的核心载体,所以面具研究对于整个傩文化的探索将是非常核心一部分。在古代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它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傩师带上面具就代表了鬼神,而当面具被取下时,它又是人类俗世的一部分,因此面具就成为沟通人神的桥梁,同时也就决定了它的过渡性和象征意义。与此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傩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审美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提供了更多关于研究中国古傩文化历史变迁的价值参考。可见研究傩面具对于研究古傩文化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傩面具这一具有文化性和艺术性相兼得的双重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世俗生活中人们的审美特点,另一方面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核心,寄托着人们的精神实质。 云南昭通地区的傩文化作为南方傩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独特的差异性特征,这一地区的傩文化主要是一种本地傩与外来军傩和乡傩融合的混合傩文化。由于昭通地处云南东北部边缘地带,加上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于是当地古傩习俗的变化和演变相对不大,当地的古傩面具仍保留了明清时期文化融合的诸多特点,因此研究昭通地区的古傩面具的角色设定、造型艺术和制作技艺,对于研究西南古傩文化本地和外来文化的融合有重要参考意义。当然,对傩面具的研究意义,不单单局限于当地傩文化的研究价值,它对于整个中国傩文化的演变与发展都是重要的价值参考。对于研究昭通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爱好及意识形态特征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些研究也为昭通地区傩文化的保护及自身的发展延续提供更好的方向和指引,也给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些有意义的态度和提示。
[Abstract]:Nuo is a kind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 which is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people ' s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ghosts and gods , which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people ' s lack of natural and self - cognition . Nuo sacrifice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phenomenon of Nuo culture . It is the embryonic form of Nuo culture , and the mask is the core carrier of the whole sacrifice activity in the exopexo sacrifice . The Nuo Culture in Zhaotong area of Yunnan is a branch of the culture of Nuo Nuo Nuo ,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unique difference . It is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Nuo mask in the northeast of Yunnan Province .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528.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梅;试论中国结的艺术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2 李雄燕;;消费主义语境下的道教生命美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袁玲;;论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对现代装饰画创作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孙英丽;;透视凤翔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权凤;;淮阳“泥泥狗”的审美寓意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6 赵洋;;从审美活动的本质看孔子庄子之“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赵百祥;;中国剪纸艺术融入现代海报设计的启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8 庞先超;;独具特色的内黄农民画[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孙强;;庄子与萨特的美学比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孙强;;庄子与柏拉图美学观之比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赵唯;;浅析面具在两汉时期的功能及应用[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计武;;现代主义的焦虑[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林修平;;青海土族“纳顿”傩戏初探[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广田律子;;鬼神假面的造型——从日本与中国的事例看咒眼的表现[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石甜;;阿细祭火文化的原生态考察[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8 马赛;;叙事空间的建构与抒情方式研究——读爱斐儿的《小月河》[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彭锋;;“道”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8年第4辑 总第二十六辑)[C];1998年
10 孔建平;;比较视野中的文艺美学学科定位问题[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4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5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6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7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10 林印吉;睡莲中的灵晕[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欣妍;论中国民间美术对现代版画创作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俭;论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钱芳;云南瓦猫的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陈俊宇;面具视觉艺术符号特征及符号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胡宁;楚雄彝族服饰特点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刀青原;阿昌族户撒刀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白寒枝;京剧脸谱视觉符号系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黄鹏;云南民间制陶的调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16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16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