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藏高原天葬的起源与演变轨迹——基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
本文关键词:论青藏高原天葬的起源与演变轨迹——基于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 出处:《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以青海省玉树县巴塘乡的田野调查为依据,结合历史材料全面展现藏区天葬的起源及演变过程,指出今日藏区的天葬与原始野葬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在遗体处理的手法方面更多地继承了苯教的仪轨,但在精神层面更多显示出了佛教所倡导的轮回观。因此,单纯用"苯教教义说"或"佛教教义说"来解释天葬的起源均是片面的。天葬的起源其实是佛苯在高海拔的特殊环境之下互动的结果,提出"佛‘含括’苯的佛苯互动说",对天葬起源进行了新的解释。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in Batang Township, Yushu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elestial burial in Tibetan area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lestial burial and the primitive wild burial exists in the Tibetan area today: it inherits the ritual of Benism more in the way of dealing with the remains. But in the spiritual level, it shows the samsara view advocated by Buddhism. It is one-sided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celestial burial by simply using "Benzism doctrine" or "Buddhist doctrine theory". In fact, the origin of celestial burial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Buddha benzene in the special environment at high altitude.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origin of heavenly burial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
【分类号】:K892.22
【正文快照】: 有关藏区天葬的起源,学术界长期以来的主流观点是“佛教教义说”,即认为天葬是由印度传入西藏的,核心内容是“布施”,与佛教教义中“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佛经故事密切相关。[1]这种说法虽附和者甚众,但正如考古学者霍巍在《西藏天葬风俗起源辨析》一文所反驳的那样:①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斌;;灵魂深处的信仰——藏饰在藏文化中的延续[J];学理论;2010年12期
2 章筱蕾;;浅谈西藏宗教文化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J];新西部;2010年06期
3 丁柏峰;;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资讯[J];西藏人文地理;2007年06期
5 徐丽华;藏文化和纳西文化的交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佚名;;沙绘坛城[J];国学;2009年06期
7 拉巴次旦;;浅谈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J];中国藏学;2005年04期
8 康·格桑益希;“苯教”——藏族传统文化的源头[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刘志群;西部藏文化中女性崇拜因素和遗存[J];西藏民俗;2001年01期
10 杨春;;2005文物回流备忘录[J];中国拍卖;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郎维伟;;试论康藏文化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为纪念任乃强先生而作[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2 项江涛;;文化多样性传播及藏传佛教发展趋势讨论[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3 胡芳;;开发民族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青海”建设[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郎建扎西;杨文健;庄春辉;;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价值及对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乌恩;;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光文;;草原文化与呼和浩特市城市文化定位[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卢德生;;从藏戏“且索”的变迁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理路[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念贻;;透视西藏文化热潮传播主流媒体声音——试以西藏“文化热”现象谈媒体的情感与责任[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9 赵庆明;;雍和宫跳布扎[A];史苑撷萃:纪念北京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彦军;丹珠昂奔眼中的藏族文化圈[N];北京日报;2000年
2 马朝丽;承德普宁寺周边改造项目启动[N];河北日报;2008年
3 臧楠;藏族文化摇篮雪域古代文明[N];湖南日报;2006年
4 梁文道;生物尚求多样,况乎文化?[N];南方周末;2008年
5 吉狄马加;重拾古老文化的智慧和价值[N];青海日报;2008年
6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 旺希卓玛;西藏文化30年来的保护与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杜涛邋记者 李敏 颂明;喜迎天下宾客 共促名城发展[N];承德日报;2007年
8 记者 莫自才 实习生 谢文思 整理;传承历史文明 发展先进文化[N];青海日报;2006年
9 孙姗姗;佛像收藏方兴未艾[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10 通讯员 汪瑞华 记者 李建成;承德各景区巧烹“文化盛宴”[N];河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2 才贝;阿尼玛卿山神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万代吉;藏族民间祭祀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拉毛才让;藏族僧服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2 贡布草;江车村丧葬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藏拉;现代化进程中玉树藏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晓鹏;独克宗“乐斯”中的多元宗教文化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5 王鹿城;论美岱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央珍;藏族的雪顿节与古希腊的雅典戏剧节之比较[D];西藏大学;2012年
7 张雪冬;青海地域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D];青海大学;2012年
8 李艳慧;神圣与世俗—拉卜楞周边出家女性民俗生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程竹;藏族古骑士鞍马文化阐释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10 张晓鑫;云南省宁蒗县新营盘乡牛窝子村普米族丧葬仪式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24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24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