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奢侈”节日的地方公共价值——浙北“时节”的个案
本文关键词: 传统节日 时节 奢侈性 地方公共价值 秩序 出处:《文化遗产》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在复兴中的地方乡村节日,依然会遭受主流话语的桎梏与外在力量的压抑。在农村现代化的快速转型中,浙北桐庐县村民创造出了具有传统意味的联村节日"时节"。该节以貌似非理性的"奢侈"形态,表现出民间节日内在的狂欢精神和非常态性,以实现民众在工业化变迁中逐渐缺失的集体认同和公共诉求。节日是公众自主选择和建构的特定文化秩序,表达了集体意志与公共利益,具有强化行为规范和缓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功能,有益于地方公共秩序的稳定与维护。外在的文化干预应顺应节日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社区民意,并给予政策上的合法认定与扶持。
[Abstract]:The local rural festival,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renaissance, will still suffer from the shackles of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and the suppression of external forces, and in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villagers of Tonglu County in norther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created the "season" which has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the United Village Festival. The festival shows the spirit of carnival and the unusual nature of the folk festival with seemingly irrational form of "luxu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public appeal which the public gradually lack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vicissitude, the festival is a special cultural order chosen and constructed by the public independently, which expresses the collective will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It has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behavior standard and alleviating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stability and maintenance of the local public order. The external cultural interven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law of the festival itself and the public opinion of the community. And to the policy of legal identification and support.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基金】:2008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重点课题“村落传统节日变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课题编号:08CGWH002ZQ)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1
【正文快照】: 一、曲折复兴中的乡村“时节”当下,由国家发起的、对于“传统节日”自上而下的保护与干预,目前大多倾向将之定位在诸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影响力较大的岁时节日上。这类由精英们定义出来的“传统节日”显得较为狭隘,有的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文化理想”①,是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霄冰;;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2 张虎生;陈映婕;;对奢侈消费的文化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魏红珊;炫耀消费与身份焦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岚;;大众传媒语境下的金庸作品——狂欢与意识形态的反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3 白念文;孟祥路;;以巴赫金狂欢理论观照中国古典喜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4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5 赵光亚;金银;;世俗小叙事对历史大文化的消解——《故事新编》的历史重写策略及思想意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6 韩晓芹;管晓莉;;伪满乡村社会与民间文化广场——《生死场》、《呼兰河传》与伪满前后东北地域文化解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赫聪;张勇;;《功夫熊猫2》:美国动画片模式的“集结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李娜;狂欢化的历史传奇小说——王小波《青铜时代》研读[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王文革;王德岩;;怪诞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和磊;;未完成性——试论鲁迅文本中的对话及其困境[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斯诗;;时尚消费的符号意义与社会阶层建构[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余建清;;网络恶搞:狂欢与抵抗——基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李为君;;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危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高巍;江宁康;;文学与阶级身份建构——英美文学批评新论探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王文革;;怪诞艺术:徘徊在原始与现代之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杜晓红;电视文化中的“快感”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王新民;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黄巍;“文革”时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曾燕;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巍;谁在边缘地[D];南昌大学;2010年
4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王建群;“过”与“不及”[D];南昌大学;2010年
6 岳怀旺;动画角色运动语言及其设计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杨思萍;台湾电视综艺节目在大陆的传播及其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沈卉;互联网时代下“山寨”视频短剧考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小萌;我国的奢侈消费行为与消费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2 张举文;;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3期
3 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黄涛;;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明明;;印度有个“打夫节”[J];人民文摘;2007年09期
2 骆伟琼;;节日斗秀:时尚VS传统[J];环境与生活;2008年01期
3 张建新;赵建玲;;分享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核——著名学者冯骥才谈过年[J];w,
本文编号:1456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5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