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凝视理论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
本文选题:旅游凝视 切入点:少数民族地区 出处:《学术交流》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旅游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才能凸显旅游地的个性魅力,同时文化借助旅游平台实现保护与传承也是国际旅游事业发展的大趋势。少数民族地区借助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辟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却存在着文化与旅游不协调、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渐渐消失的问题。本文运用旅游凝视理论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目的在于激活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动产",科学开发并切实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bstract]: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only when tourism and culture can combine can the personality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be highligh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with the help of tourism platform is also the mai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Minority areas have opened up rich and colorful tourism projects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of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there exists the problem that the culture and tourism are not in harmony, and the uniqu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re gradually disappea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minority area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ourism gaze. The purpose is to activate the "immovable property" of the minority culture, develop and protect the minority culture scientifically,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基金】: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建设科研基金立项(QYLY201212)
【分类号】:G122;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贵;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与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王富秋;;汉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辽宁北票地区满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5期
3 耿铁华;;高句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周灿;;浅议保护和传承中国邮驿文化遗产[J];邮政研究;2007年05期
5 杜锐;;苗族民间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2期
6 陕劲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分析——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沧桑;2008年02期
7 吕青;艾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4期
8 白晶;;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9 王燕萍;;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以梅源梯田开犁节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9年02期
10 纪向宏;;中国传统女红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创造性转化[J];包装工程;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芹;;保护、展示、传承、发展——从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2 陈国英;;关于“福建海洋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考[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国成;;澳门的中国民间节庆与文化旅游[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费勤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南京云锦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伟;;关于发展工业遗产文化产业的几点设想[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才华;熊康宁;;关于新西兰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洞穴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7 梁晓华;;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8 龚迪嘉;;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特色塑造若干问题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一新;;谈谈“艺”和“风”的陈列[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10 牛艳华;;深圳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大芬村与华侨城[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记者站 张明灿;旅游演出促河南文化旅游转型升级[N];中国旅游报;2008年
2 ;湘桥区部署文化旅游主导区建设[N];潮州日报;2009年
3 姚宗伟;牟定县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N];楚雄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徐建勋 何可 通讯员 张雪霞;登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N];河南日报;2010年
5 郭光明 赵丽帆 江计昌;广东加快推动文旅融合[N];中国旅游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马国臣;国际品质大手笔 文化旅游新地标[N];承德日报;2011年
7 佛山日报记者 熊乐平 李荣华;文化旅游做强樵山文章[N];佛山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芳;黑井首届盐龙女文化旅游节开幕[N];云南政协报;2008年
9 驻浙江记者 徐文潇;温州与那不勒斯携手文化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潘寒 胡昶 宜旅;推进龙山凤水文化旅游集中区建设[N];安庆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宗坡;“非遗”保护的自主性、本真性、整体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张默;文化安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张腾飞;我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4 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祥冠;太原市城市文脉形象分析[D];山西大学;2006年
6 唐贞永;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付·吉力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8 王艳君;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黄梅;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国洋;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苗族文化的传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4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8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