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碳源系统研究:横向与纵向两维视角
本文选题:旅游业 切入点:碳源 出处:《地理科学》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旅游业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首先应厘清碳源体系,确定范围。横向上,基于旅游业构成廓清旅游业主要碳源组分: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并整理旅游业各组分碳源的测度清单:能源、土地利用方式与废弃物。纵向上,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构建"前期-中期-后期"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范围,抛却仅限于"服务时"的碳排放测度的窠臼。对旅游业碳源系统相对准确的认识,有利于确定旅游业碳排放主要来源部门及减排措施的主要目标,为政府部门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决策参考。
[Abstract]:Global warming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ith the growing scal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lobal attention. First of all, the measurement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should clarify the carbon source system and determine the scope. Horizontally, based on the tourism structure, the major carbon source components of tourism are clarified: tourism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tourism scenic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accommodation industry, tourism catering industry, tourism entertainment industry, tourism shopping industry, and collate the list of carbon sources of tourism components: energy, land use patterns and waste.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evaluation,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range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 which is limited to "service time", and has a relatively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ourism carbon source system. It will help to determine the main sources of tourism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main objectives of emission reduction measures for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provide a more targeted mor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9-10D59)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分类号】:X502;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2 赵莹雪;董玉祥;;旅游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3 王蕊;苏勤;;旅游购物者分类研究——以黄山市国内旅游者为例[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4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5 晋秀龙;陆林;;旅游废弃物研究进展与启示[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6 谢园方;赵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_2排放测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7 宋一兵;;旅游业碳汇潜力研究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8 王明星;旅游商品的市场细分与营销调控——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9 胡千慧;陆林;;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J];经济地理;2009年02期
10 高兴;张殿光;袁杰;李文霞;邓文涛;张兴文;杨凤林;;我国酒店业餐饮服务全过程能耗现状分析[J];建筑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会云;再论旅游产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田华;王龙昌;;北碚区生态旅游的优势及发展思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3 吴叶宏;;旅游商品市场的SCP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2期
4 汪淑敏;孙坤;杨效忠;;近30a黄山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1期
5 周海燕;;基于4C理论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苗爱群;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7 张晓玲;关欣;吴宇哲;张蔚文;童菊儿;;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浙江省缙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8 冯倩;胡巍;;旅游“黄金周”改革对大学生出游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9 江勇;付梅臣;王增;张中亚;宋宝华;温洪艳;;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影响研究——以河北武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10 陈志杰;廖翠华;黄仕凤;;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顾彬;;浅议海岛型景区旅游垃圾问题——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岛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王海弘;;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之初探——混沌学的视角[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4 李和平;薛威;;历史街区的商业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仕龙;;生态旅游与南漳生态旅游发展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崔振东;刘大安;曾荣树;田甜;;中国CO_2地质封存与可持续发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8 刘进雄;刘涤尘;;机组碳排放指标计算方法及节能发电调度策略[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傅立德;唐威;;古风幽韵 梦回大唐——桂阳县大溪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策划[A];2006湖南省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6年
10 黄丽媛;陈钦;;中国森林碳汇研究综述[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华;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李波;云南旅游地质景观类型与区划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怀c,
本文编号:1595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59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