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以四省藏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0 01:31

  本文选题:民族地区 切入点:连片特困地区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比较优势突出,但由于发展条件不同,区域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和速度总是不均衡的。文章运用旅游经济水平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定量分析了2005-2012年四省藏区10个州旅游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旅游经济增速的耦合情况。结果表明:四省藏区旅游经济差异悬殊,表现为"单核"发展和梯度差异并存;总体上,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但国内旅游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远大于入境旅游;四省藏区旅游经济水平与产业地位基本匹配,且呈梯度分布;根据旅游经济水平和旅游经济增长率的耦合情况,四省藏区可分为明星双高、支撑稳定、潜力成长、潜力待挖四种旅游发展类型区。
[Abstract]: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tourism industry is prominent in the regions with special difficulties. However, due to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level and speed of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regions are always uneven. This paper applies the tourism economic level index,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Gini coefficient. This paper analyzes quantitativel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10 states of Tibetan regions in four provinces from 2005 to 2012, as well as the coupling of tourism economic level with tourism industry status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sparity in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provinces. On the whole,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are both fluctuating and rising,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inbound tourism economy is larger than that of domestic tourism.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domestic tourism to the overall difference is far greater than that of inbound tourism; the tourism economic level and industrial status of the four provinces and Tibetan regions are basically matched, and the distribution is gradient; according to the coupling situation between tourism economic level and tourism economic growth rate, The four Tibetan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reas with high star, stable support, potential growth and potential to be excavated.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连片特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研究”(12CMZ04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为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赵跃龙,刘燕华;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J];人文地理;1996年02期

3 陈琦;;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贫困的多维测量及政策意涵——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李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5 肖唯楚;;关于财政教育扶贫投入效率的实证研究——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区C县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建学;韩建民;;甘肃省生态贫困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姜真林;;旅游扶贫的一种模型化解释[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3 徐燕;殷红梅;;贵州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村寨扶贫建设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4 张惠远,杨小毛,谢强;南方城市化山地区小流域集水工程规划[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4期

5 沈兴菊,陈治谏,张金山,蒋莉;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6 乌兰图雅;科尔沁沙地近50年的垦殖与土地利用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7 张义丰,王又丰,程志刚,周礼;西部开发的生态背景与农村脱贫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4期

8 喻鸥;阎建忠;张镱锂;;区域气候变化脆弱性综合评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9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10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李生明;蒋树芳;;基于GIS的喀斯特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与灾害风险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郝玉芬;山区型采煤废弃地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服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3 蔡仲秋;资源型企业群落脆弱性形成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李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屠飞鹏;西部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建武;土地退化与贫困相关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周跃志;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D];新疆大学;2004年

8 汪中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刘东霞;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及生态承载力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李旭东;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培;和谐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农户贫困脆弱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2 熊婷;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薛丽芳;陕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俊香;秦岭南北地区环境脆弱化与脆弱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黄淑芳;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谷花云;基于RS与GIS的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7 徐剑;中国农村人口、贫困与环境退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乌敦;20世纪科尔沁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红梅;遥感与GIS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峰;欠发达地区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徐小燕;BOT模式在我国西部旅游扶贫项目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2005年07期

2 ;湖南大庸市广开门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财会通讯;1987年02期

3 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年01期

4 Martha G.Roberts,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杨勤业,张镱锂,李国栋;中国的环境脆弱形势和危急区域[J];地理研究;1992年04期

6 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7 龙茂兴;;论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J];发展;2006年09期

8 常慧丽;;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10期

9 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10 蔡雄,程道品;开发一方景区 繁荣地方经济 致富周边百姓——安顺地区旅游扶贫的功能与模式[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长春;行政边界地区PPT战略研究[D];华侨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克嘉;提高民警素质 适应旅游经济发展需要[J];公安教育;2000年10期

2 李德刚;发展民族旅游经济要有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S1期

3 王斌;安庆,悄然崛起的旅游经济[J];安徽税务;2000年12期

4 吕滨;培植旅游支柱产业 建设旅游经济大区[J];地方政府管理;2000年06期

5 胡良民;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4期

6 庞振月 ,韩酉山 ,陶有法 ,汪世明;河南旅游经济的考察及其启示[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7 张福伟;合肥旅游经济软在何处?[J];安徽税务;2001年12期

8 魏从兰,陈明义;加快合肥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当代建设;2001年01期

9 晓梅;大力发展旅游经济──21世纪合肥的必然选择[J];当代建设;2001年02期

10 刘贤军;探索旅游新模式构筑经济“金字塔”——对蒙阴县发展旅游经济的思考[J];农牧产品开发;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小鲁;;基于城乡统筹战略视野下的重庆旅游经济发展基本思路[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邱宏民;;论开发人力资源与振兴旅游经济[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3 杨建峰;;学习邓小平关于发展旅游经济的思想[A];世纪伟人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2004年

4 金德良;;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设旅游经济强市[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5 何建民;毛润泽;;上海世博会旅游经济增量效应及优化对策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6 王宪杰;陈成;;山东省旅游经济统计分析与预测[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喻瑜;;对旅游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讨[A];第六届中国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田红;孙文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体系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9 韦凯钟;;瞄准东盟全力打造河池通道旅游经济[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10 王洁娟;甘巧林;;泛珠三角九省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菁;旅游经济作为岂止在黄金周[N];光明日报;2001年

2 ;旅游经济不能仅靠3个黄金周[N];湖南经济报;2001年

3 记者 张之代;加快旅游经济大发展 奋力实现黄山新崛起[N];黄山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潘黎明;旅游经济离我们有多远?[N];喀什日报(汉);2005年

5 记者 刘杰;安徽大力发展旅游经济[N];人民日报;2000年

6 新华社记者 刘菁、江西日报记者 傅云;完善配套设施 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旅游经济[N];人民日报;2000年

7 张晓明 福建记者站 史蔓蓉;福建实现旅游经济开门红[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京京;“先锋文化”能否净化“旅游经济”[N];国际商报;2007年

9 记者 程岳峰;开发红色旅游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10 记者 程岳峰;全州旅游经济工作会议召开[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迎辉;陕西省旅游经济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张滢;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唐晓云;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艳;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廖乐焕;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及其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覃峭;民营旅游经济扶贫效益评价[D];广西大学;2008年

4 刘刚;浙江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王霞;甘肃省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彭牧;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经济发展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文瑚霞;江西省旅游经济影响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陶志英;广东旅游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9 罗翔宇;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袁媛;甘肃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36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36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8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