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沿线旅游资源整合
本文选题:泉三高速公路 切入点:沿线 出处:《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12期
【摘要】:高速公路对旅游业的意义影响深远。针对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沿线的旅游资源,阐述了泉三高速公路对泉州段沿线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泉州段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提出资源整合的原则和对策,并对整合后的区域旅游发展进行了展望。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along Quanzhou Section of Quanzhou Expresswa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QuanSan Expressway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long Quanzhou Section,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long Quanzhou Section. The princip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ource integration are put forwar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after integration is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泉州理工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国家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0BGL048) 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JA11386S)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德,刘锴;上海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和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2 苏欣慰;;泉州城市规划与宗教旅游的冲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年06期
3 陈金华;黄暾;;泉州市旅游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3期
4 欧越男;谢光秋;;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旅游经济的可行性探讨[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5年02期
5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理工辑);1999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玉婷;桑广书;;高速公路建设对金华旅游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2 杨耀武;;浅论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中的政府职责[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3 王伟;方朝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划分与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李巧义;;遂宁市公路旅游客运发展分析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王兆峰;;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6 郑涛;;刍议重庆交通旅游发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卢毅;张宏;房建宏;王礼志;;建立西部公路项目后评价体系的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韩一武;;太原旅游区旅游流空间结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徐循初,阮哲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运输发展历史与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5期
10 诸大建;进一步发挥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带动作用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长亮;常霄;岳向武;;省级高速公路路网管理业务管理机制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德;郭玖玖;;北京市一日交流圈的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穆雪茗;张辉;;旅游者视角下旅游目的地城市交通服务设计优化——以天津地铁为例[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梅;自驾车旅游交通行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赖斌;基于游客体验的ATCS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张莉;区域空间结构的点—轴式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都成祥;基于投资多元化的高速公路管理一体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牛玉欣;基于GIS的公路自然区划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8 汪洋;山地人居环境空间信息图谱—理论与实证[D];重庆大学;2012年
9 牛玉欣;基于GIS的公路自然区划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10 侯贻栋;山东省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工程量预测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玲丽;公路交通对安徽省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明达;城市居住小区人居环境的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沈正宏;多源动态交通信息技术在公安交通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尚晓丽;支线机场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董颖;城郊观光果园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胡喜含;现行西湖景区慢行系统分析与游客体验评价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7 樊祥鹏;菏泽市促进旅游业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晓东;河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何艳;高速铁路对沿线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岳燕祥;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2 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3 鲍海君,徐建春,郑升;长江三角洲“硅湖”构建与布局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4期
4 胡刚,姚士谋;环杭州湾“V”型组合城市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5 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6 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彭晋福;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划;1999年08期
7 王德,刘锴,耿慧志;沪宁杭地区城市一日交流圈的划分与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8 朱彦东,汪海渊,吴兵;长江口越江通道建设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5期
9 潘海啸,刘冰,杨眺晕,黄嘉伟;沿海大通道建成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10 王兴平;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明义;;滇东南旅游资源分类与开发规划(上)[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年04期
2 吴树良;茶业旅游资源开发别有洞天[J];茶叶机械杂志;2002年04期
3 蒋梅鑫,王伟年;江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4 刘昭云,谢莉;略论衡阳市旅游资源开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邓杰;;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6 李烨;李翠军;;浅谈庐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12期
7 何梅青;;试论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以青海湖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6年02期
8 王健祥;;雷公山生物多样性与旅游资源开发[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9 王晓军;罗显克;;广西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百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忠斌;贺湘滟;;论科技进步与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尔东;李守伟;程学峰;范鑫;宫庆艳;;论矿业旅游资源开发[A];2010'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小林;白晋湘;;我国西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营销策划研究[A];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8年
3 张树枫;;崂山旅游资源开发之我见[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4 陈万灵;;粤西海滨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5 马勇;;宜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研究[C];1990年
6 石惠春;刘春莲;;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吴小天;;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浙江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8 殷红梅;梅再美;;新形势下贵州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9 林诗渠;;开发旅游资源 留住八方宾客[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10 程道品;林治;;模糊评价法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华;对海南东线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记者 陈恒康;加快特色旅游资源开发 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N];闽东日报;2007年
3 通讯员 杨石珊;洋县加快旅游资源开发[N];汉中日报;2007年
4 凤银翠;论安徽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5 记者 郑家艳;注重开发与保护并重[N];重庆日报;2005年
6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7 市人大常委会旅游调研课题组;精心规划提升品位强力推动我市旅游业的大发展[N];沈阳日报;2005年
8 刘康;建立科学的资源价值评估体系促进滨海休闲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N];中国海洋报;2006年
9 杨洋;省旅游局调研组来庆阳市调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N];陇东报;2010年
10 雷朋;成长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2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3 张春艳;冰雪旅游资源价值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王孝德;三峡黄金旅游带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钟泓;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庞林;成都市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王生卫;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9 王薇华;海口火山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陈鹰;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红艳;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D];武汉大学;2004年
2 高兴;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华;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4 颜晓爱;乾安县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峰;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6 李强;青海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7 杨慧;区域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8 万春;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梁萌萌;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融资方式的比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吴海;济南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89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89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