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流域森林生态旅游承载力三重矢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本文选题:漓江流域 切入点:生态旅游 出处:《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森林生态旅游承载力是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为科学划分森林生态旅游功能区、限制旅游开发强度。结合漓江流域的资源与地域特色,从生态环境、旅游接待、社会环境3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静态协调,耦合形成三重矢量综合评价模型,以期为漓江流域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Abstract]: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forest ecotourism is an important evaluation index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tourism scenic spots. It can scientifically divide the functional areas of forest ecotourism and restrict the intens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recep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was constructed and combined with static coordination a triple ve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form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tourism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安庆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6B04)
【分类号】:F592.3;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维余;;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经科学;2008年02期
2 董巍,刘昕,孙铭,余媛媛,王祥荣;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韩春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三重企业绩效矢量评价模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李庆龙;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4年03期
5 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1998年03期
6 赵赞;李丰生;;国内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8年05期
7 周鹏;张爱琴;冯永忠;杨改河;;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张雅梅;郭芳;;河南伏牛山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生态承载力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王永安;森林生态旅游新趋势[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年03期
10 杜忠潮;;陕西金丝峡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探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赞;;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2 党贤忠;潘昌雄;;森林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3 王静;李辅斌;;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刘瑶;我国旅游的环境影响研究及其方向[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5 李艳娜,张国智;旅游环境容量的定量分析──以九寨沟为例[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6 黄羊山;;风景区空间容量计算方法的错误[J];城市规划;2006年06期
7 梅占军;;旅游环境影响预警研究——以安徽黄山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赵路;严力蛟;;生态旅游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应用研究——以安吉中南百草原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肖磊;李仕明;;汶川地震生态重建区的承载力评价及产业选择——兼论德阳重灾区旅游产业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2期
10 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义平;陈琳;;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研究[A];西部开发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琛;;论中国旅游容量研究的误区[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辛金国;吴燕虾;;家族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亚萍;生态旅游区游憩资源经济价值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肖随丽;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5 张涛;基于环境约束的江苏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6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韦新良;森林生态旅游系统数量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李丰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9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吕君;草原旅游发展的生态安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国先翠;武汉市城市湖泊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曹桂萍;旅游活动对泰山风景区土壤与植被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贺伶俐;基于生态位重叠理论的闽台森林公园(森林游乐区)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侯绍洋;基于GIS的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周秋文;基于GIS的川西高原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丽蓉;恩施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沈玲玲;我国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煌城;永春百丈岩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10 刘海鸥;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2 胡静;许贤棠;;武汉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汉阳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3 孙玉军,刘艳红,赵炳柱;生态旅游及其评价指标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刘庄,谢志仁,沈渭寿;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的新思路——GIS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2期
6 黄震方,陈志钢,袁林旺;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7 杨兆萍,张小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哈纳斯自然保护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8 刘晓冰,保继刚;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9 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与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年04期
10 骆培聪;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熊樱;基于旅游规划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杨郁茜;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及其调控策略[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就业与旅游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农村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年03期
2 白中科;付梅臣;贺振伟;刘泽民;;特大型矿区复垦土地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与时序设计[J];资源与产业;2006年04期
3 吕君;刘丽梅;;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结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王三平;闫春伟;;我国旅游业投资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22期
5 陆琳;张传军;;基于DEA的森林旅游运营效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6 贾英;孙根年;;基于本底线和亲景度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客流量预测[J];人文地理;2009年01期
7 张茵;蔡运龙;;用条件估值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CVM方法的校正与比较[J];经济地理;2010年07期
8 刘涛;;基于SERVQUAL模型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6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志涛;;西部绿色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一种博弈理论分析[A];“西部开发”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郑军;鄱阳湖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型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王钰菲;隆回县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翠;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的博弈关系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王彬;基于CVM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李佟;草原旅游景区生态位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90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90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