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本文选题:乡村旅游 + 可持续发展能力 ; 参考:《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22期
【摘要】:桂林以其漓江流域美丽的自然山水景观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201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 292.6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182.4万人次。桂林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于丰富桂林旅游内容,减轻漓江风景区旅游承载压力,提高全市人民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方法,以桂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旅游开发条件、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乡村环境的影响4个方面设置了可进入性、乡村旅游市场吸引力、乡村旅游对当地传统文化影响等20个指标,对桂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桂林乡村旅游发展可持续度指标值为0.8424,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水平。针对影响桂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提出了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完善乡村旅游市场监管体系、注重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加大对从业人员培训力度等应对措施。
[Abstract]:Guilin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ts for its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In 2012, it received 3 2.9265 million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of which 1.824 million were inbound tourists.Guilin is extremely rich in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Vigorously developing rural ecotourism can enrich the tourism content of Guilin, alleviate the burden of tourism in the Lijiang River scenic spot, and raise the income level of the whole city's people, especially farmers.The promotion Guilin international tourist resort construction and so on has th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By using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Guilin is studied, and the potentiality is set up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rural tourism on local economy, social culture and rural environment.This paper studi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rural tourism in Guilin, including 20 indexes, such as the attraction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the influence of rural tourism on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 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stainable degree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ilin is 0.8424, which is at the level of "bas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view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Guil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formul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products,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tourism market supervision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environmental hygiene conditions.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employees and other measures.
【作者单位】: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2BAC16B04)
【分类号】:F592.7;F3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月花;;新形势下桂林及周边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黄海辉;;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6期
3 程道品,梅虎;桂林市郊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4 梅丽;;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赵剑波;;桂林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年05期
6 谢明;周弥;;桂林乡村旅游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31期
7 陈男;廖燕芳;胡燕;;桂林乡村旅游发展呈现之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科学大众;2006年10期
8 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年01期
9 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年01期
10 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娟;;合肥与南京、武汉旅游竞争力的评价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程瑾鹤;吴友强;薛峰;;旅游体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桂林漓江古东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张兆胤;王征兵;;循环经济模式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4 甄翌;康文星;;张家界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5 郭进辉;孙玉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效果评价体系研究——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6 李晖;王月;王艳分;;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生态环境调查及生态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何小怡;;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贵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8 黄丽;李克国;王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英武山村旅游开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9 韩学伟;;生态旅游庄园开发与策划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10 奉钦亮;覃凡丁;粟维斌;;泛漓江流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剑峰;刘力敏;;河北省农村文化资源保护对策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雅;;从熵权角度探讨旅游可持续发展[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曹步霄;;可持续旅游产品研究初探[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小天;;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浙江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5 王树进;王晓蓉;;休闲农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6 李琼;明庆忠;李庆雷;;基于人人关系的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7 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谢爱良;朱孔山;;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旅游发展和谐度评估[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张启;白翠玲;;体验经济背景下国内外乡村旅游模式比较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有绪;陈秋华;;休闲农业低碳园区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构建探讨[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红杨;生态旅游的公益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苏振;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仲雯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胡文芳;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赵承华;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莹;海鸥岛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臧敏;泰山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及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宝杰;东营市东营区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马钊;泰安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邹震远;黑龙江旅游业发展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顾红;基于SCP范式的葫芦岛市旅游产业组织及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7 陈晓枫;开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庄丽丽;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其规划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王金娜;秦皇岛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粟维斌;康峰峰;马钦彦;李丰生;;漓江水资源环境问题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S2期
2 高谋洲;;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机理探析[J];商业研究;2008年06期
3 何兴兵,魏虹,林永慧;试论景观层次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刘兴泉,俞益武,严少君,朱 铨;生态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J];当代生态农业;2001年Z2期
5 崔越,杨景春;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3期
6 保继刚;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初探[J];干旱区地理;1988年03期
7 王富玉;可持续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管理世界;1999年04期
8 马剑英,孙学刚;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9 李如平,欧燕;浅谈开发有桂林特色的旅游农业[J];广西柑桔;1998年01期
10 何志锋,李晓铁,秦艳芳;广西猫儿山林区珍贵珍稀濒危植物调查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苏宝瑞;[N];农民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盛菁;;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比较分析[J];甘肃科技;2009年06期
2 石虹;改善生态环境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3 张晶;李良军;;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9期
4 蒲艳萍;王玲;;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7期
5 程广平;潘忠宝;;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郑州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J];中国农机化;2007年05期
6 黄艳波;;利用DEA模型评价江苏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年10期
7 景普秋;张复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可耗竭资源管理[J];管理世界;2007年07期
8 周炳中;辛太康;;中外主要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J];资源科学;2008年02期
9 陆锡蕾;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 增强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青年科技;2004年03期
10 李芳;唐勇;;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统计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信旺;;池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分析[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玉海;;由点到面: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方式的跃变[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3 陆宏芳;蓝盛芳;彭少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值评价指标的新拓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姚禄仕;杨善林;;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广毅;;长三角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A];200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七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6 罗桥顺;党红;张智光;;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干旱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哈密地区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郭建科;韩增林;;副省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比较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汤爱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而努力奋斗[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9 张润丽;;对可持续发展若干方面的经济学思考[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立国;王兰霞;;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看不见的“创新”塑造中国[N];人民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共建整洁优美城乡环境[N];宜兴日报;2008年
3 记者 光吾;元宝山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取得成效[N];赤峰日报;2009年
4 YMG记者 高伟;创新,点燃城市新梦[N];烟台日报;2010年
5 记者 顾瑞珍;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沈强;创新型城市试点范围扩大[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7 ;城市抱团赢取发展先机[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记者 岳欣;增强人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建设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吴清泉;建生态云南[N];云南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雁 通讯员 白莉;大同:经营城市风生水起[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培灵;潍坊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2 陈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姚晓东;江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李明;山东半岛沿海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D];山东大学;2005年
5 毕普云;中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陶阳;区域生态工业系统运行机制与生态效率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郭书山;中原城市群产业升级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惠茹;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张加强;中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预警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勇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楠楠;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欣;略阳电厂技改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欧阳锴;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李龙男;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宫银海;秦皇岛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向明电;株洲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春维;新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D];新疆大学;2011年
9 陈克剑;湖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燕;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65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65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