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者的碳消费效用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8 02:24

  本文选题:碳消费 + 效用函数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2期


【摘要】:旅游业被誉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但在全球日益增大的碳减排压力下,其碳排放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旅游业的碳排放与旅游者的消费选择紧密相关,如果能够确定每种单位旅游商品或服务的碳排放标准,则可以从碳消费的角度对旅游者的效用进行评价。本研究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将旅游者的商品消费转化为其对碳的消费,建立了旅游者的碳消费效用一般评价模型,以旅游交通产品为例进行了效用均衡分析,并给出了此模型下的碳减排对策建议。本研究还结合旅游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的特点,将旅游消费习惯和低碳旅游观念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到旅游者的碳消费效用函数中,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旅游消费习惯内生的碳消费效用评价模型和低碳旅游观念内生的碳消费效用评价模型,并分别在这两个模型下对旅游者的碳消费效用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旅游者的碳减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Abstract]:Tourism is regarded as a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industry, but under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world, its carbon emissions have also been widely concerned.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ouris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umption choices of tourists. If we can determine the carbon emission standards of each unit of tourism goods or services, we can evaluate the utility of tour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bon consumption.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western economics, this study transforms the consumption of tourists' commodities into their consumption of carbon, establishes a general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utility of tourists' carbon consumption, and analyzes the utility equilibrium of tourism transport products as an example.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under this model are also given.This study also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tourism products and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takes tourism consumption habits and low-carbon tourism concepts as endogenous variables into the carbon consumption utility function of tourists.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establishes the endogenetic carbon consumption uti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tourism consumption habit and the endogenetic carbon consumption utility evaluation model of low carbon tourism concept, respectively.Under these two model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carbon consumption utility equilibrium of touris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ourists'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旅行社产品设计的旅游供应链协调与竞争研究”(编号:71161008)
【分类号】:F590;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_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2 龙志和,杨建辉,王晓辉;关于消费习惯形成的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丽萍;个人碳消费的外部性和可选择的治理方式[D];辽宁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旅游业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2 谢园方;赵媛;;长三角地区旅游业能源消耗的CO_2排放测度研究[J];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3 宋一兵;;旅游业碳汇潜力研究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2期

4 赵东喜;;消费外部性、习惯形成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年01期

5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CO_2排放量估算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年05期

6 李旭;秦耀辰;张丽君;路超君;;住宿业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7 郑玉洁;;旅游碳减排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8 宋甜;郑玉洁;;旅游碳排放量初步测算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丁雨莲;赵媛;;旅游业碳源系统研究:横向与纵向两维视角[J];地理科学;2013年10期

10 胡林林;贾俊松;毛端谦;刘春燕;;基于IPAT模型的江西旅游业碳排放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清蓉;;城市旅游业能耗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估算方法及深圳市实证分析[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丽萍;个人碳消费的外部性和可选择的治理方式[D];辽宁大学;2011年

3 刘秀梅;中国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消费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郭香俊;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预防性储蓄行为定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5 崔海燕;习惯形成与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6 程南洋;基于资源约束的森林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蔡萌;低碳旅游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瑞红;基于碳排放清单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碳足迹及碳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家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3G时代电信行业顾客保留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贾向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王冬;中国农村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张文爱;四川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数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5 敖琴;成都市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数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6 刘湘海;基于生命周期的家庭资产配置模型[D];天津大学;2008年

7 古希花;广西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陈海珊;长沙市低碳生态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构建[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琳;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旅游管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李银昌;低碳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宛;张磊;;我国当前实行碳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行性思考[J];财经论丛;2009年01期

2 宋冬林;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研究——兼论资源税改革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1期

3 陶勇;理顺地方政府收费与地方税关系的思考[J];财经研究;1998年05期

4 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5 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07期

6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12期

7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程邦波;;应对国际CO_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7期

8 樊杰;李平星;梁育填;;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9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10 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细良;[N];光明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美春;钱新;钱瑜;张玉超;王勤耕;;区间证据推理法在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2 慕金波;陆伯强;王耀凤;;小草浆厂黑液治理工程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与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3 黄采金,王浣尘,陈明义;效用函数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合作机制[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9年02期

4 伍京华;阮平南;;实施清洁生产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分析[J];经济管理;2003年06期

5 邢芳芳;欧阳志云;王效科;段晓男;郑华;苗鸿;;北京终端能源碳消费清单与结构分析[J];环境科学;2007年09期

6 周美春;钱新;钱瑜;张玉超;王勤耕;;证据推理法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7 Y Sawaragi;陈建智;王一建;;用于环境评价的图阵方法[J];环境保护科学;1986年01期

8 马剑林,陈利琼,王启龙;管道完整性维护费用的效用函数优化方法[J];管道技术与设备;2004年02期

9 黄焕山;;论低碳文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伍京华,阮平南;两种政策工具对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激励效果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翼飞;金慧慧;;环境公共物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海城市内河水质改善价值评估的实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高进云;乔荣锋;;国外关于福利计量的研究述评及其对我国资源环境政策的启示[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3 王琴;栾胜基;胡璇;;协议收费现象的积极与消极作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董雪兵;尹敬敬;文雁兵;;环境质量、政府规制与经济增长:一个拓展的内生性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张友;肖红波;;基于“流域心态”的生态保护博弈分析——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为个案[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凌轩;应对我国气候变化挑战的管治问题[D];南京大学;2012年

2 王众;中国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CCS)早期实施方案构建及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虹冕;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的合肥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廉莲;环境风险感知的心理距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赵文霞;规制遵从、公众参与和环境污染[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4 夏明艳;固体废弃物处理站选址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尹海东;农牧结合生态系统物流模型的建立、评价与博弈决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6 孙少超;农村环境保护社区机制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佳;基于博弈论的电镀行业清洁生产保障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吴宗良;建筑垃圾处理产业PPP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6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66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3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