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
本文选题:旅游资源 + 民俗文化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摘要】:系统、定量的评价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有助于保障其合理开发,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从资源特性和区域旅游发展适宜性两方面构建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构建了评价模型;以澜沧江流域为例,对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析,依据评估结果将澜沧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潜力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潜力区、普通潜力区、有条件开发区和后备潜力区5个等级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Abstract]:A systematic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xploitation potential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is helpful to ensure its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potential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The index weight is determined by AHP and Delphi method,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potential of folk tourism resources in Lancang River Basin is divided into priority development zones, key potential areas and common potential areas.The conditional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reserve potential area are divided into 5 grad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基金】: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2008FY11030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zd&05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规划项目(09YJA7900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3M530711)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保宁;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景区定位[J];商业研究;2001年01期
2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3 吴秀芹;张艺潇;吴斌;张宇清;方广玲;秦树高;;沙区聚落模式及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宁夏盐池县北部风沙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4 王世金;赵井东;;中国冰川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其空间开发策略[J];地理研究;2011年08期
5 刘纪平;刘平;赵荣;;澜沧江流域居民地空间分析与统计[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陈梅花;石培基;;基于AHP法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南阳玉文化旅游资源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7 戴尔阜,蔡运龙,祁黄雄;旅游风景区资源评价与开发——以长江三峡黄牛岩生态旅游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1年06期
8 陶思炎;略论民俗旅游[J];旅游学刊;1997年02期
9 陈烈,黄海;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开发原则[J];热带地理;1995年03期
10 库瑞;陈锋仪;;旅游民俗文化空间的筛选与旅游价值分析——以陕西为例[J];人文地理;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超;王翠欣;李强;;新一轮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分解[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0期
2 肖雪;;四川泸沽湖景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3 李建华;陈端吕;;常德市旅游景观类型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4 刘顺伶;王克柱;杨雪;;河北野三坡养生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5 郭斌;孙文;;县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以陕西省柞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6 章锦河,宣国富,杨效忠;芜湖市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7 葛贻敏;邓文胜;王倩;;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8 邹君;杨玉蓉;毛德华;田亚平;;湖南省农业生态水资源库脆弱性评价[J];冰川冻土;2010年01期
9 杨建平;张廷军;;我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评估方法[J];冰川冻土;2010年06期
10 王世金;赵井东;何元庆;;气候变化背景下山地冰川旅游适应对策研究——以玉龙雪山冰川地质公园为例[J];冰川冻土;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治芬;严昌荣;刘爽;刘勤;;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技术评价研究进展[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3 高太平;陈德广;;洛阳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5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秦中;张捷;赵勇;;城市化多目标旅游分析[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向岚麟;;国内世界遗产研究概述[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健;肖胜和;周宣森;陈占丰;;浙江省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思路[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方景清;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邓贵平;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地学景观成因与保护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雷莹;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倪杰;土地循环利用:模式、控制、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李如生;风景名胜区保护性开发的机制与评价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保忠;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数字化和开发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2年
10 何艺玲;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及其评价[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顾宋华;休闲者的地方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雪瑞;旅游资源整合评价分类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李杨眉;新平县戛洒镇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初探[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雅丽;白哈巴森林景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陈建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周畅书;汨罗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太,苏宏超;世界和中国的冰川分布及其水资源意义[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2 朱茵,孟志勇,阚叔愚;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王红,王均;国家基本地理单元数据集的初步研究[J];测绘科学;2004年03期
4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5 王国霞,佟连军,马延吉;吉林省通榆县旅游资源模糊评价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6 李伯华;曾菊新;;基于农户空间行为变迁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5期
7 范一大,史培军,辜智慧,李晓兵;行政单元数据向网格单元转化的技术方法[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8 成艳彬;内蒙古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考[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10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业红;成升魁;钟林生;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0年06期
2 卡哈尔·吾甫尔;关于开发新疆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探讨[J];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02期
3 陈书霞;;试析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魅力中国;2007年10期
4 王婷;;汉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商品与质量;2011年S6期
5 王志强;;新疆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杨艳;黄震方;;南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05期
7 高阳;陈俊安;;略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04期
8 张海鹰;;齐齐哈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6年03期
9 邓清南;许虹;文全治;伍星;;四川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中国商贸;2010年12期
10 王雪梅;论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立群;;浅论甘肃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与创新[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党红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模式浅析[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仲桂;黄启灿;;广西水资源特征与潜力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王继辉;杨明;杨玲;彭桂玉;;贵州省水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评价[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5 张劲松;;湖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伍丽霞;;开发舟山民俗旅游资源,,创建舟山和谐社会[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7 黄汉忠;;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曹艳英;;试论山东半岛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和对策[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9 杨路塔;;民俗旅游:匀城资源开发的一项系统工程[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10 杨世松;程伯禹;;鄂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其开发利用[A];西部水利水电开发与岩溶水文地质论文选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霞;杨柳青:重塑民俗文化重镇[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赵曦;开发旅游商品 山东吃准民俗文化[N];消费日报;2007年
3 记者 徐亚平 王晴 通讯员 甘治国 吴拥民;岳阳奋力冲刺“全国旅游强县”[N];湖南日报;2009年
4 驻安徽记者 范良文;挖掘旅游资源潜力 打响八公山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石际 林华 记者 张钦;婺源打造“零门票”特色民俗文化村[N];上饶日报;2010年
6 唐仲蔚 顾植红;黄南唱响民俗文化主旋律[N];中国旅游报;2004年
7 乌兰图雅;浅谈蒙古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8 王建;黑龙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9 记者 邱丽娜;我省后备耕地总量1800万亩[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10 市民委主任 李景云;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N];本溪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龚建明;冲绳海槽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资源潜力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全民;潍坊市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霄;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及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瑜;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4 文敏;广西扬美古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吴文才;贵州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秋煌;陕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赵洋;长白山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8 高晶;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8年
9 吴磊;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褚琦;成都洛带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开发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70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7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