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沿江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 沿江旅游城市 ; 参考:《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1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流域旅游和城市旅游不断升温,沿江城市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旅游开发给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如何实现沿江城市旅游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提质增效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生态文明理论,从"均衡、低碳、高效、集约、和谐"五大理念出发,探讨我国沿江旅游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制约沿江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圈层式"布局模式、"低碳化"产业模式、"梯度式"分区模式、"补偿式"佪利模式、"快行慢游"交通模式五个方面入手,共同构建沿江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对于促进沿江旅游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完善旅游城市学术理论体系,加快城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突破性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iver basin tourism and urban tourism,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become more and more favored by tourist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Tourism development has injected vitality into urban economy, but also brought great pressure to urban environment.How to realiz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urban tourism industr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be solved.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ourist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nd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e five major concepts of "equilibrium, low carbon, high efficiency, intensive and harmonious".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art with five aspects: "circle type" layout mode, "low carbonization" industry model, "gradient" pattern, "compensation mode", "fast travel mode" traffic mode, "slow travel mode".Jointly constru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tourist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ourist ci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perfecting the academic system of tourist cities,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分类号】:F592.7;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曲万成;;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4期
2 崔广彬;郑岩;;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09年02期
3 郭伟;索虹;陈红梅;;我国中小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学术交流;2008年11期
4 齐子鹏;陈斌;陈梅;;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实践[J];经济管理;2008年17期
5 黄剑锋;陆林;;休闲产业与中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徽芜湖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6期
6 戴永光;;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年01期
7 赵兵;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郭跃;试论生态文明的旅游观[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海热提·涂尔逊,王华东,王立红,彭应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陶晓燕;海滨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曦;城市化与新兴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月恒;;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谈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6年19期
2 张翔;王艳平;杨桂华;李鹏;;生态文明旅游定义及其产业化[J];生态经济;2016年06期
3 高誉珈;;浅析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策略[J];明日风尚;2016年08期
4 郭存芝;彭泽怡;丁继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DEA指标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3期
5 樊丽娟;;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以武汉东湖风景区为例[J];时代农机;2015年08期
6 孙晓芳;王慧;吴军;魏宁宁;;日照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7 冯诗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J];城市地理;2015年12期
8 王志强;刘志有;;干旱区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06期
9 杨冉冉;;生态文明导向下的河南生态旅游发展[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02期
10 陈晓红;杨志慧;;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用评估体系研究——以我国中小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晓峰;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曾武灵;滨海生态旅游区游客重游意愿形成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明;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娇;陕西省关中五市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宗川;郝晓燕;巩芳;长青;;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J];城市问题;2009年02期
2 王爱兰;;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城市问题;2008年06期
3 郇庆治;;城市可持续性与生态文明:以英国为例[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2期
4 毛锋;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5 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年04期
6 杨彤;王能民;朱幼林;;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经济管理;2006年14期
7 张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分析[J];城市问题;2005年05期
8 刘玉安,塔西甫拉提·特依拜,丁建丽,李谢辉,吐尔逊·古丽;生态旅游规划及其可持续发展实例分析——以石河子地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03期
9 王宪恩,董德明,赵文晋,李杰,张海亮,王国华,杨文新,杜尧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糊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军飞;城市生态系统诊断预警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张卫民;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3 黄震方;海滨生态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富文;旅游城市风味小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0年05期
2 于燕;关于鞍山创建旅游城市的几点建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徐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向旅游强市目标奋进[J];决策探索;2002年06期
4 苑林;洛阳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思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广州荣获“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称号[J];探求;2005年06期
6 宋东宁;佟敏;;打造哈尔滨休闲旅游城市的构想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年11期
7 曲颖;李天元;;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的定位主题口号评价——以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01期
8 陈宁英;谭曙辉;张河清;;红色旅游城市定位初探[J];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赵玉萍;;旅游城市命名、更名的冷思考[J];中国地名;2008年12期
10 白永琦;;旅游城市品牌刍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迟紫境;李云鹏;黄超;;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构建方法研究[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2 谢彦君;;当前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另类解读[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蔡萌;汪宇明;吴文佳;钱磊;;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模式[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李玲玲;;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的城市文化建设——以广东东莞市为例[A];人居环境学研究论文集[C];2007年
5 汪宇明;蔡萌;;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6 黄贵宝;;迈向市场国际化的旅游新平台——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总部在北京设立[A];2012·学术前沿论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与改善民生(上)[C];2012年
7 郭玉增;罗士龙;;廊坊的定位——旅游城市[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8 唐子颖;吴必虎;;旅游城市公共游憩地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郭伟;;秦皇岛优秀旅游城市产业发展研究[A];区域旅游开发与崂山风景区可持续发展[C];1999年
10 苏泽群;;旅游城市的生态建设——对扬州建设生态市的思考[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菊霞 林翔;以人为本旅游城市魅力之源[N];中国旅游报;2002年
2 记者 王红梅;我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3 旅言;听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汇报[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会议召开[N];淮南日报;2007年
5 万京华;高标准创建优秀旅游城市[N];莱芜日报;2007年
6 胡斌;太原再次入选十佳避暑旅游城市[N];山西政协报;2007年
7 市政府副市长 李秀芝;加强领导 广泛参与 全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N];通辽日报;2007年
8 苏凯;郜秀菊:齐心协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N];驻马店日报;2007年
9 记者 牛元;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创优工作推进会昨日举行[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10 秀娟 守英;遵化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验收[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红梅;中国中小旅游城市竞争力系统结构与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2 连晓燕;旅游城市的发展动力与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姜科;非常规突发事件背景下旅游城市形象及旅游者行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小霞;中国三线旅游城市品牌的网络传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真松;旅游者对旅游城市环境风险行为响应研究[D];华侨大学;2015年
3 吴广正;基于就业和居住视角的中小旅游城市丽江经济空间演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戴平娟;智慧旅游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覃功;现代有轨电车在旅游城市的适用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6 王华;旅游城市发展潜力评价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7 刘迎辉;西安旅游城市竞争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颜文华;洛阳市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迟紫境;优秀旅游城市的转型与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胡广林;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市民认知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71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7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