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属性整合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为例
本文选题:潜力 + 多维属性 ; 参考:《人文地理》2013年04期
【摘要】:不同发展阶段的古村落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开发模式的选取必须依据其潜力与现状的组合状况,潜力代表未来的可能与希望,现状则表明目前发展的状态,二者的组合可以说明现状与潜力的差距以及对古村落所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类型;选取7个村落,依据市场吸引力和坚固性双指标,对其潜力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FoxPro软件及SPSS软件对其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组合状况划分可持续发展类型:从每一类型中选取一个,在指出保护区模式、城镇化模式以及社区参与模式特点后,归纳判别标准作为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采取相关人士评价的方法,计算其遗产保护、旅游开发和社区发展的指数,辨别出时间轴上不同阶段的历史文化名村应采取的旅游发展模式,以期对古村落多维属性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ancient villag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should adopt different development models. The selec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s must be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ir potential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otential represents the possibility and hope of the future, whi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dicates the current state of development.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explain the gap betwee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otential and the typ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select 7 villages and analyze their potential according to the double indexes of market attractiveness and firmness.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by using FoxPro and SPSS software.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condi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ype is divided. One of the types is selected from each type, and the model of protected area is pointed out.Aft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model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the criteria are summarized as the important basis of model selection, and the indexe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relevant personage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attributes of ancient villages,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s that should be adopte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mous villages on the time axi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德州学院地理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299) 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09TAAG020)
【分类号】:K878;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杨兴柱;徽州古村落的演化过程及其机理[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2 张轶群;传统聚落的人文精神——解读和顺乡[J];规划师;2002年10期
3 冯淑华;古村旅游模式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J];建筑学报;2001年11期
5 巫纪光,邱灿红;传统古村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的浅探[J];中国勘察设计;2002年10期
6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2年06期
7 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俊英;吴江;;我国古村落旅游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2 宇世明;宋书巧;屠爽爽;;广西古村落乡村旅游开发的思考——以南宁市扬美古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3 张宪华;;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与经济开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刘莉;试论“乡村旅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陆林;葛敬炳;;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查芳;;昆明城郊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7 童碧莎;;我国古村落旅游的住宿接待模式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传桐;;新农村建设视阈中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策略——以山东昌乐县营丘镇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赵勇,张捷,秦中;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2期
10 谌文;;主客关系研究:乡村旅游研究新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传桐;;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研究——基于昌乐县营丘镇的调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贾晓晨;彭青;;古城、古镇、古村旅游环境教育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文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初探[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4 郑浩;吴晓;高源;;闽北与皖南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比较初探——以福建下梅村与安徽西递村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椺;徽州传统聚落生成环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连璞;遗产型社区属性剥离与整合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程霏;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陈爱宣;古村落旅游公司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桂萍;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10 浦欣成;传统乡村聚落二维平面整体形态的量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鑫;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古村镇旅游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秀禹;中国景观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蒋先峰;河南商丘遗址旅游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于吉京;张谷英村社区参与旅游经营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汪婷;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石斌;灵台县中医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徐晓波;西安曲江遗址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2 黄成林;徽州文化景观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3 刘家明,陶伟,郭英之;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以平遥古城为案例[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4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年01期
5 刘沛林;湖南传统村镇感应空间规划研究[J];地理研究;1999年01期
6 刘良海;人文精神的文化主题[J];东岳论丛;1997年05期
7 黄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8 牛亚菲,王文彤;可持续旅游概念与理论研究[J];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03期
9 单德启;冲突与转化——文化变迁·文化圈与徽州传统民居试析[J];建筑学报;1991年01期
10 陈志华;关于楠溪江古村落保护问题的信[J];建筑学报;2001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泽村;闽西革命旧址的分布特点、保护和开发——兼论闽西红色资源整合及其经济价值[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李仲先;;历史文化名村在乡村建设中的困境与保护——对四川攀枝花平地镇迤沙拉的调查[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3 汤毅;何峰;;历史文化名村汝城县金山村的景观特色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张得水;;“文明探源:考古与历史的整合”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原文物;2006年01期
5 金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与1865产业园的整合与串联[J];江苏地方志;2010年06期
6 沐春;;永盛烧坊 天赐永盛 福禄呈祥[J];中国酒;2003年05期
7 张天恩;;芮国史事与考古发现的局部整合[J];文物;2010年06期
8 林剑鸣;;秦俑效应和秦文化的整合[J];文博;1989年04期
9 哈恩忠;霍华;;宝谱[J];历史档案;2009年04期
10 赵宾福;;汉书二期文化研究——遗址材料和墓葬材料的分析与整合[J];边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梅花;城市大遗址保护性开发模式选择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33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773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