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民俗博物馆建设
发布时间:2018-05-08 09:29
本文选题:民俗文化遗产 + 民俗博物馆 ; 参考:《民俗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出某一地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既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极富独特精神价值。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不计其数的民俗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它的保护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广大民众既是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唤起民众的广泛参与成为实施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对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俗文化遗产只有植根在民众土壤里才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保护的最高境界。
[Abstract]: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 psychology, production mode and living custom formed for a long time in a certain area. It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symbol of regional culture, which is full of unique spiritual val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untless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is facing the danger of disappearing, and its protection becomes an urgent research topic. The general public is not only the protector of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the owner of them.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useums. 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can take on vigorous vitality only if it is rooted in people's soil, which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学会;
【分类号】:G269.2;K892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苏东海;[N];中国文物报;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单霁翔;;关于浙江安吉生态博物馆聚落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明刚;遗产何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顺杰;;国外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及对中国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9年32期
2 权霖泓;;社区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3 张国超;;非营利性组织参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问题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吴碧英;;试论历史文化街区营造的多方合作机制[J];福州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5 王梦简;;公共政策视野下的政府决策科学性问题探析——以“中华文化标志城”为例[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年06期
6 陈金华;黄家仪;;基于公众感知与参与视角的澳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穆p,
本文编号:1860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86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