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
本文选题:旅游吸引物 + 标志符号 ; 参考:《旅游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当前学术界关于旅游符号学的主要理论是MacCannell(麦肯奈尔)的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学。旅游吸引物标志符号体现符号的认知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营销、旅游传播和旅游者凝视等研究领域。除了标志符号形态,旅游吸引物符号还存在其它两种形态:文化符号和群体符号。旅游吸引物文化符号体现符号的客观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体验(真实性)和旅游设计等研究领域。旅游吸引物群体符号体现符号的情感属性,主要应用于旅游者情感管理和旅游者依恋系统等研究领域。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ain theory of tourism semiotics in academic circles is MacCannell's tourism attraction sign semiotics. Tourist attraction symbols embody the cognitive attributes of symbols, which are mainly used in tourism marketing, tourism communication and tourist gaze. In addition to the symbol form, there are two forms of tourist attraction symbol: cultural symbol and group symbol. The cultural symbol of tourist attraction embodies the objective attribute of symbol, which is mainly used in the research fields of tourism experience (authenticity) and tourism design. The symbol of tourist attraction group embodies the emotional attribute of symbol, which is mainly used in the research fields of tourist emotional management and tourist attachment system.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2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3 马凌;;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J];旅游学刊;2009年03期
4 马秋芳;孙根年;张宏;;基于Web的省域旅游地品牌符号表征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1年03期
5 陈岗;黄震方;;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J];人文地理;2010年05期
6 陈岗;;旅游吸引物符号的双层表意结构与体验真实性研究[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孙显元;;中共两大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命名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孙良诚;;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王兆春;;索绪尔符号学说与《墨经》“名实”论之比较[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莉;;索绪尔的语言观及任意性原则对外语学习的启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6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7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8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韩永进;;城市创新的结构与符号逻辑——城市创新经济结构体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路线图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大众传播学解读[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伟娜;英汉谚语里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9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蕾蕾;海滨旅游空间的符号学与文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2期
2 马梅;格式塔——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的原型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3 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4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5 李拉扬;李宁;;旅游目的地门户网站中女性形象的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6 胡抚生;;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8 刘丹萍;;“地方”的视觉表征与社会构建——西方旅游广告研究的“文化转向”思潮[J];旅游科学;2007年04期
9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上)[J];旅游学刊;2001年06期
10 谢彦君;旅游与接待业研究:中国与国外的比较——兼论中国旅游学科的成熟度[J];旅游学刊;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2 李怀兰;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广西大学;2004年
3 李淼;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黄翅勤;广西民族旅游宣传中的壮族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百寿;张芳芳;张伟;;论作为吸引物的旅游交通及其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2 胡抚生;;国外旅游吸引物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许慧卿;赵萍;;咸宁市旅游形象定位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林振华;;旅游吸引物形态与旅游形象策划[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1期
5 陈才;王海利;贾鸿;;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关系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武永春;许联锋;;北京奥运旅游的机遇、资源优势与发展对策[J];经济管理;2008年09期
7 秦艳培;;河南省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郑春霞;余盈;;从旅游吸引物角度探索闽南乡村旅游的发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张勇;;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概念及关系辨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俞萍;;简析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及旅游吸引物间的关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雨;袁梦如;陈燕;;乡村旅游吸引物评价与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林清清;;概念视角解读特殊兴趣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异同[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高向平;吴必虎;戈岳;;拉萨城市旅游吸引物再开发研究[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龚永新;;茶乡体验旅游的内容及发展对策建议浅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5 杨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实证分析[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郭凯;;海南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A];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莹;;城市旅游中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8 陈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区域旅游创新发展——在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谢彦君;;当前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另类解读[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李玉新;乌兰;;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单钢新;加拿大人眼中的“中国十大旅游吸引物”揭晓[N];中国旅游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颖;转型,江苏旅游演绎多重美丽[N];新华日报;2010年
3 巅峰智业集团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齐晓波 王清雨 董淑倩;乡村景区化发展新思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旅游吸引物[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赵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杰拉德:想在海南创建生态村落[N];海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吕毅 实习生 王世宁;皖南旅游购物节推出一批旅游吸引物[N];芜湖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徐侃;安庆努力打造旅游强市[N];安庆日报;2009年
7 记者 邹宝元 通讯员 徐侃;安庆向“旅游强市”发力[N];安徽日报;2009年
8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宋长海;上海世博园区的休闲旅游价值解读[N];中国旅游报;2010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沈仲亮;风景道 旅途中的魅力[N];中国旅游报;2010年
10 冯嘉铭;工农业旅游点纳入旅游发展规划[N];太原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准;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对城市旅游的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2 李经龙;中国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谢雪梅;入境游客旅游地意向认知的性别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欧阳正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辉;城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廖爱军;旅游吸引力及引力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王晖;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吸引物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维新;注意—体验视角下上海都市旅游吸引物系统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运伟;需求转型条件下北京休闲度假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苗;城市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汉强;旅游地发展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熙;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平遥为例[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芳芳;交通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4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884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