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为例
本文选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族旅游开发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是民族旅游开发的灵魂和民族旅游开发的差异化体现。少数民族地区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了现代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对其保护和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小庄村的实践表明,旅游开发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了一种值得探究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非遗"的庸俗化和商品化,社区参与的泛化,社区贫富分化等也值得研究和探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利益分享机制、文化重构、降低社区民族旅游开发的进入门槛或许是值得探索的解决方法。
[Abstract]: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advantage resource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soul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differential embodiment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Relying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minorities, minority areas have made good achievements in developing tourism, and have also cultivated modern living space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It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tecting and inheriting it. The practice of Xiaozhuang Village in Huu Tu Autonomous County of Qinghai Province shows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provides a mode worth exploring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and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However, some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vulgariz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non-heritage", the generaliz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the community, are also worthy of study and discuss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and lowering the entry threshold of community ethnic tourism development may be the solutions worth exploring.
【作者单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
【分类号】:G122;F5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丽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重构——以发展旅游背景下的湘西地区为例[J];求索;2010年04期
2 光映炯;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现状[J];思想战线;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兴儒;;阿坝州生态旅游发展刍议[J];阿坝科技;2006年01期
2 李会云;再论旅游产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章尚正;跨市域旅游开发的必然趋势与联动机制——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周玮;沙润;任黎秀;吴兰桂;钟静;;福建牛姆林山地旅游景观特征和设计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2期
5 吴勇;;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生态旅游地的应用研究——以九寨沟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6 卢松;张捷;;试论旅游地居民感知的研究体系及其对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高林洲;;长江三角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8 麻海龙;;浅析体育旅游及其产业化[J];搏击(体育论坛);2009年04期
9 刘衍衍;电子商务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凯,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苗长虹;武前波;杜李;张丽君;席升阳;高延军;蒋冰华;方相林;乔家君;赵玉明;吴殿廷;刘嘉俊;;第十章 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汪应曼;;海南户外旅游市场发展之我见[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孙九霞;;遇龙河景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5 孙九霞;;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耀锋;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龚敏;近代旅馆业发展研究(1912-1937)[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成海;“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2011年
8 尹新哲;基于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耦合产业系统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雷莹;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刘思敏;我国公民社会的建构路径[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雄;对我国旅游、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郑绍芬;南昌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书星;广东省入境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吕敏;九江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武昌;城市滨湖游憩空间形态解析与构建[D];南昌大学;2010年
7 江宁;红色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袁金明;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湖南省森林旅游产业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周少丽;经济增长中的旅游业及其产业关联的量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10 李俊涛;经济型酒店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青;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2 徐杰舜,王明珂;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杨昌儒;;民族文化重构试论——以贵州布依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4 田茂军;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5 徐新建;人类学眼光:旅游与中国社会──以一次旅游与人类学国际研讨会为个案的评述和分析[J];旅游学刊;2000年02期
6 周霄;刍论“旅游人类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覃德清,戚剑玲;西方旅游人类学与中国旅游文化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8 马漓,
本文编号:1926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926500.html